六、胆病候
胆象木,旺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决断出焉。诸腑脏皆取决断于胆。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七、小肠病候
小肠象火,旺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流于小肠。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肠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八、胃病候
胃象土,旺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诸脏腑皆受水谷之气于胃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关脉滑,胃中有热,脉滑为实,气满不欲食。关脉浮,积热在胃
九、大肠病候
大肠象金,旺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出焉。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气之实,则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泄,是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诊其右手寸口脉,手阳明经也。脉浮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时。
十、膀胱病候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
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坐,欹身,弩两手向前,仰掌,极势,左右转身腰三七。去膀胱内冷血风、骨节急强。
又云∶互跪,调和心气,向下至足,意里想气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渐渐平身,舒手傍肋,如似手掌纳气出气不止,而觉急闷,即起;脊至地,来去二七。微减膝头冷、膀胱宿病、腰脊强、齐下冷闷。
十一、三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鬲,布胸内,走掖,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主内而不出也。
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内。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十二、五脏横病候
夫五脏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肾象水。其气更休更旺,互虚互实。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为正经自病,非外邪伤之也。若寒温失节,将适乖理,血气虚弱,为风湿阴阳毒瓦斯所乘,则非正经自生,是外邪所伤,故名横病也。其病之状,随邪所伤之脏而形证见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从膝以下有病,当思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已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笃信,精思行之,病无不愈。
十三、脾胀病候
脾胀病者,是脾虚为风邪所乘,正气与邪气交结,令脾气不宣调,拥聚而胀也。其病喜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胜衣也。
转发分享给关心的人
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