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统筹卫生与健康研究资源,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深入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全力打造优势和特色学科集群。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关注具有临床转化潜能的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推动一批国际领先的标志性项目研发和成果产出。加强重大疾病预防、诊疗及康复等各环节的科技创新,制定和研发一批诊疗技术规范、标准和适宜技术。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品种研发、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探索建立卫生与健康技术评估与推广应用长效机制,建设卫生与健康专业技术经纪人等创新创业服务队伍,大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前沿技术向卫生与健康应用转化,发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更多创新技术惠及民生。
(五)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
围绕健康北京建设和深化医改重要任务,持续推进市、区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常住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及信息共享标识,实现不同健康服务机构间共享信息,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推进卫生防病、基本医疗、基层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等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务。建立“互联网+健康医疗”应用安全防御体系,加强行业网络安全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依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围绕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保健咨询、费用支付等重点领域,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模式,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健康管理与惠民服务。推进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数据资源的规范管理与集成共享,建设北京地区人口健康大数据中心。开展健康大数据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分级分类的数据应用规范。推进健康大数据共享开放和“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成果转化,培育人工智能、医药制剂、仪器设备、信息化产品等新业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积极承担国家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各项活动,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协议的研究制定中发挥作用。打造一支能够快速有效应对和参与国际卫生事务的高水平公共卫生防控和医疗救治队伍,更好发挥医疗卫生援助对国家外交战略的支撑作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分享健康城市建设经验,为健康北京建设提供借鉴。
十、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康北京建设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要研究制定推进健康北京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作用,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积极宣传推进健康北京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举措。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北京榜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以良好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健康文化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广大群众对健康北京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北京建设的良好氛围,营造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社会风气。
(三)做好实施监测
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实施规划纲要中的好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