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加快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综合医院、康复护理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合作、有序衔接的多元化康复护理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托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探索护理服务社会化。
(二)推动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1.发展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支持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变,开展慢性病风险评估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干预。发展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为健康服务业机构提供质量认证、行业评价、人力资源、财税、法律、专利、后勤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开展与健康服务业相关的委托管理、管理咨询服务。
2.加强医药产品技术研发和应用。充分利用国家及市级各类科技专项,推动高端化学制剂、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和数字医学诊疗设备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疗辅具、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到2030年,本市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本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3.促进产业升级和园区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本市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相关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发展,支持医、教、研、养、康五位一体发展,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医学园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业和服务业示范区。
(三)加快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1.加快健康产业与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扶持社区体育协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发展,大力发展连锁式体育健身企业。支持和鼓励举办业余体育赛事,在发展马拉松、徒步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培育符合本市特点的击剑、赛车、马术、极限、房车露营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户外健身休闲基地,引导体育健身消费。
2.加快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健康服务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扶持医疗健康旅游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全产业链的医疗健康旅游服务体系,培育以健康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发展中医药、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健康旅游,打造一批健康旅游基地。扩大与境外医疗保险机构合作的范围。支持健康文化类企业发展,鼓励出版健康养生图书,支持创作健康相关影视作品、电视专栏节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创新健康文化传播方式,引导健康服务消费需求。
八、推动京津冀健康协同发展
(一)优化京津冀健康资源布局
引导在京医疗机构在津冀地区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以及异地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优化资源布局,提升服务效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技术、管理和学术交流,促进天津市、河北省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专科。
(二)加强京津冀公共卫生合作
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共建京津冀疾病防控一体化合作平台,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协调联动等机制,实现信息、技术、人员、物资等资源共享,提升区域疾病防控能力。开展爱国卫生区域合作,共同开展无烟环境和健康城市建设宣传。加强妇幼保健合作,搭建区域内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交流合作平台。研究建立京津冀三地卫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并开展分析工作。
(三)推进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衔接
健全京津冀三地转诊制度,统一就诊预约渠道,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推进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和医疗人才流动,实现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和资质互认。建立健全区域内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建立区域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区域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中心。加强合作共建和对口支援,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在推动京津冀医疗服务联动协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措施,方便群众就医结算,促进区域内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就医秩序。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信息系统,优化办理流程,促进医疗服务资源共享。推动建立区域联动的药品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医用耗材采购数据中心建设,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部分品种联合采购,积极推动药械信息共享。
(四)完善京津冀健康协同发展保障机制
强化京津冀卫生计生协调工作小组作用,促进京津冀卫生健康领域重大规划、标准规范与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接协同。推进京津冀省(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探索三地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互联,推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共享共用。促进京津冀医学科研协同创新,探索建立京津冀医学科研与技术创新中心,搭建三地科研协作平台。推进食品药品京津冀一体化监管和标准体系建设。
九、健全支撑与保障
(一)完善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整合资源,统一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现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健康影响、追求健康目标,加大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坚持健康优先发展。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和基层协管员制度,充分发挥卫生计生专干作用,管理和协调卫生与健康事务。
(二)健全法规标准和监管评估体系
健全健康相关法规体系,推动中医药、环保、交通、体育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工作。健全健康北京标准体系,促进健康管理标准化。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建立环境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有效衔接机制,逐步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三)注重人才培养
建立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深入开展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加强产科、儿科、康复、精神、护理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岗位待遇保障水平。培养大师级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建设具有全球视野、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的高层次卫生与健康人才队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交叉学科,以及药师、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和健康服务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四)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