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心理创伤与新型冠状病毒结伴而来,心理学家教你如何应对(2)

心理创伤与新型冠状病毒结伴而来,心理学家教你如何应对(2)

发布:2021-02-09 19:18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疫情的持续存在会令我们处在“应激”的状态里,而上述的改变都是我们应激的表现。我们在疫情中会发生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的表现,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

  疫情的持续存在会令我们处在“应激”的状态里,而上述的改变都是我们应激的表现。我们在疫情中会发生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的表现,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有错的。

  我们在疫情中发生的这些改变,能帮助我们动员全身的能量,以一个更好的姿态来面对和处理疫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改变,我们才能更严肃地看待疫情的现状,更积极地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比平时更加注重自己和周围人的卫生情况,为疫情的防治做更多更有效的准备。

  2、更好地与情绪共处

  接纳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接纳我们自己的情绪变化。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会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情绪变化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当我们以前面对压力时,使用了哪些情绪应对方法。如果现在依然有用,那么可以继续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

  试着合理地宣泄情绪 ,如做一些室内运动、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焦虑,然后把这张纸撕掉。

  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 ,我们要尽量避免只会一味嘲笑自己、否认自己的担心和焦虑、批评自己的人。

  在累了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 ,这个时候,我们要先缓解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恢复、更好地帮助其他人。

  3、思维策略

  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比如对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单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是坏的。我们还可能无限地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够做的和改变的。例如:我嗓子紧紧的,一直在咳嗽,我要不要去医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还能想到其他结果吗?如果是另一种没那么糟的或比较好的结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能够反驳这个结果的证据有哪些?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ta会这么想吗?例如:我是不是最近穿少感冒了?冬季是感冒高发期,去医院会造成交叉感染,不一定就是肺炎。我平时感冒好像也不会立刻去医院,等等。

  通过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我们它能够让我们的想法更灵活、更实际,缓解我们的情绪,更好地应对压力。毕竟,我们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的观点和想象,与现实如何,往往是两回事。

  4、行动策略

  行动上,我们可以尝试在目前的混乱中,找回原来的生活节奏,制定像原先生活节奏的计划,并去执行它们,以获得稳定感和掌控感。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身体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室内运动、做家务等。

  我们可以尝试回到自己以前熟悉的作息中(无论你的生活规律如何,但前提是规律),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你感到压力和情绪使自己难以将注意力放在生活节奏上,也可以尝试用纸笔或手机的方式记录下某个时间段的作息安排,或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是你平时会做的,能让你感到愉悦的事,比如做室内运动、看书、看电影、玩游戏等。记住不要把计划做得太满,以免因计划无法完成而产生新的自责。每天给自己规划2-3件容易完成的事即可。

  设置提醒,并试着完成它们。当然,如果你无法完美地执行自己所有的计划,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保持稳定性,找回掌控感,而不是在现在的境况里把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5、放松技术

  有些小秘诀,可以帮助大家快速放松。

  比如腹式呼吸——

  我们需要先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坐着或躺着都行。然后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深吸一口气(持续大约3-4秒),感受肚子在我们吸气时慢慢鼓起来。然后,再专注地慢慢地呼出这口气(持续大约3-4秒),让腹部慢慢回缩。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感到情绪缓解。

  或者,着陆技术——

  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颜色、形状、物品名称都可以。想一想你记忆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的经历,例如和朋友或家人远行,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歌曲,都会让情绪舒缓。

  短评: 面对疫情莫忘“心理防疫”

  连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消息不断,群众的心理也在变化——有人经历了最初的慌乱、恐惧,逐渐平静,有人从最初的不当回事发展到谈疫情色变,有人在得知自己接触患者后,立即出现了紧张、体温升高的情况。尽管各地下了大力气保障供应,排查隔离,依然有人去超市抢购蔬菜大米、囤积口罩,非理性地抵触湖北人、武汉人。

  还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尤其是武汉市一线的医护人员、病患及家属连日奋战,身心均承受着不容忽视的压力。

  这一切都表明,面对疫情,群众和医护人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在争取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及时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人们消除恐慌心态,同步做好心理防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产生退缩和逃避等行为。我们会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会对父母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会因为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而焦虑。我们还会因为原先的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本来便宜的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和患者逃离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压力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它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情况,比如,出现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以及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疫情中的这些情绪、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这些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可以促使我们更谨慎地做好防范、预防感染。

  但是,如果恐慌心理过度,持续时间过长,或者恐慌情绪在人群中迅速蔓延,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在2003年的非典中,曾经出现过抢购板蓝根、囤积盐的现象,连含盐量较高的涪陵榨菜都出现了股票大涨。这一次疫情中,也出现了发烧人员闯卡逃离的不理智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心理恐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