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是诗人田海作品自选集,作品涉及工、农、商、学诸多领域,但它不是正面记叙各种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心态史、激情史,真切地抒写和传达了普通百姓精神的、心灵的历程。可以说,这部诗集以典型个案展现30年间普通公民命运的变迁和心理的变迁,思想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是用审美形式呈露的改革开放30年社会心理发展轨迹的一个可贵标本。
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太大了。诗人就构成了时代变化的一个文本。他从偏僻山村里走出来,走向城市、走向改革开放的前沿。他曾经下放务农十年,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鄂皖交界大别山麓的英山县草盘地做过中学代课教师,做过电站工地事务长兼炊事员,做过翻砂工和推销员,做过企业负责人等。令人惊讶并且钦佩的是,无论个人处境和周遭氛围发生多么大的改变,田海始终保持向上奋进的渴望,保持对未来的信心,保持对家庭、故乡和民族的责任感,保持对诗的忠诚。惟其如此,贯穿在这整部诗集里的,才会是从不减退的审美的激情。
集子里有一首短诗《倾诉》是作者的自喻。诗中说,乔木垄断天空,灌木霸占地面,“不言放弃是我藤蔓的骨气”。在诗歌里,藤萝蔓草总用来指称懦弱不能自立、依附他人而且缺乏信义的小人,这首小诗却把藤蔓作为正面形象。藤蔓是弱者,它不悲观绝望,不自暴自弃,不嫉妒、不艳羡也不畏怯,在艰难困窘中积聚全部力量,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藤蔓的生长靠的是韧性与激情。这首短诗凝结了作者多样复杂的人生体验,遭受挫折的痛苦和成功的欢欣。
激情几十年一贯地充沛,激情的内涵却不是单一固定的,它不断演进、丰富,不断除旧布新。诗人把早期诗作原样收录在集子里,想让自己和读者朋友看看,70年代的文学青年,曾经怎样地激情澎湃,怎样地鹦鹉学舌,怎样地血荐轩辕,怎样地枉洒心血。这样展示真相,很需要勇气和自信。我们曾经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我们是从简单、幼稚、偏激里走出来的,要达到真正的成熟,就要敢于回顾,敢于反思,敢于自省,及时抛弃那必须抛弃的,坚持那应该坚持的,而其中最值得坚持的,就是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的激情。
作者的诗思,大多数并不是在明窗净几前冥想所得,而是在大厨房的锅灶旁边,在简陋旅店同伴们麻将声中,在紧张贸易谈判的间歇时刻自然地流淌、奔涌。因此,而今读来,在那字里行间,依然散发各个时期不同的特有气息。他很欣慰自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没有缺席”,他参与了发展变革的全过程。他本人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为社会奉献的位置,也在创作中锻炼自己的艺术个性。他一方面问学于诗界名宿,一方面求教于工友农妇。他写过寄寓深沉哲理的《优势》,也写过“老妪能懂”的叙事诗《摆摊》;在新诗和旧体诗、抒情诗和叙事诗,在多种题材和体式中大胆探索。总起来看,他的诗更注重于民族气派和民间审美风格。这本自选集是作者文学之路多年跋涉的一次总结,也将是新的文学征程的起点,我们有理由期望他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