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食品加工技术是把“双刃剑”(图)

食品加工技术是把“双刃剑”(图)

发布:2015-12-31 22:56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食品加工技术是把“双刃剑”(图),食品安全 食品加工 性疾病



  卫生专家指出,从2001年起,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原料、食品加工生产、食品流通等环节的检查、监管力度,同时,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提升,生活方式也趋向科学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食品安全的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技术这柄“双刃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国内很多城市兴起了种菜热,在济南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女士就是这样一位都市新菜农。“种出来的菜有好几种了,送给朋友们,他们都说好。”张女士把自己家的阳台清理出来,种上小油菜、茼蒿等蔬菜。看到绿油油的阳台,张女士一脸成就感。她表示,之所以利用阳台种菜,是因为“现在的食品越来越不能让人放心,还是自己种出的菜最放心”。那么,现在的食品是不是真的很不安全?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名业内专家。

  食安状况相比过去已有较大改善

  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不少人萌生出“还能吃什么”的疑问,但在多位食品安全专家看来,当前处于食品安全事件多发期,但在很多方面都比过去有所进步。“和过去相比,我们的食品生产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技术水平和监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也提升了。”齐鲁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于海峰对记者表示。

  卫生部发布的2001-2010年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数据也支持这个观点。食源性疾病,是指人们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是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该数据显示,从2001-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累计发生5021起,发病人数140101人,死亡1427人。10年间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次数从近800起递减至200多起,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卫生专家指出,从2001年起,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原料、食品加工生产、食品流通等环节的检查、监管力度,同时,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提升,生活方式也趋向科学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在食品安全专家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监管水平的提高,过去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些问题如缺乏加工储存技术等已经得到解决。于海峰表示,“过去缺乏储存技术,食品保质期很短,例如粮食储存久了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食用后引发中毒,现在这种事发生概率已经大大下降了。”

  济南市一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过去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只注重效果,追求产量,六六六、DDT等高剧毒农药得以被使用,一旦使用不当,就会产生农药残留,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导致集体中毒事件。如今随着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只要农民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农产品一般不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堤口果品批发市场检测部经理崔姗姗表示,与十几年前相比,水果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是因为老百姓和政府部门都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果农在种植过程中,也会自觉地少打些药,少施些肥,“种出来的水果自然更安全”。

  技术进步“双刃剑”带来新问题

  尽管对食品安全未来前景有信心,但专家也不乏忧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食品安全的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技术这柄‘双刃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徐贵法说。

  “老问题”最突出的是由微生物等因素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譬如因食用过期腐败变质食物引发食物中毒就属于此类问题。徐贵法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部就着手抓食品卫生,“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老问题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尽管总体数量有所减少,但集体食物中毒的报道依然不时出现,这说明食源性疾病仍然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它还是我们解决食品安全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至于“新问题”,徐贵法表示,当前最突出的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法添加物的问题,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聚氰胺事件”、“多宝鱼事件”、“苏丹红事件”、“染色馒头”、“瘦肉精”等等,均属此类问题。“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它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负面作用,如果我们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添加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问题是一些人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一些不被允许的非法添加物,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于海峰说。

  “计划经济时代,食品的商品化程度有限,食品生产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利益驱动去做一些滥用添加剂或者非法添加的事情,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国家公共营养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副主任赵丽梅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加工的操作空间扩大了,再加上市场的激烈竞争,有些企业就铤而走险,违反使用规定或滥用某些技术,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认识提高转基因成为关注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某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安全性存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一些问题,譬如说最近沸沸扬扬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于海峰表示。

  “尽管转基因技术的危害性尚不能确定,但这提醒我们,技术这柄‘双刃剑’带给我们既有正面效用也有负面效应。”于海峰认为,对待技术一味因噎废食并不可取,问题是一些食品业者不守规矩,因此要加强对新技术的监管。“以转基因大米为例,迄今为止,我国政府从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种植,也没有批准转基因大米的进口。但由于一些人不遵守规则,导致一些转基因大米非法流入市场。”

  于海峰表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研究,自1999年转基因水稻通过了专家鉴定后,转基因技术在中国迅猛发展。但同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它的存在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许多长期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转基因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这也反映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正在提高,客观上也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家建议全方位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食品专家们认为,在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入手,才能遏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于海峰表示,由于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分散狭小,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非常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质量。同时,必须改进和完善生产与加工方式,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不断提高食品企业素质和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徐贵法表示,政府部门必须全方位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监管力度,提高食品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严惩食品安全问题犯罪的行为,铲除黑心食品作坊的生存土壤。

  赵丽梅表示,《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更多的是充当着“救火队员”的角色,而不是对食品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因此,应当加大对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力度,让执法主体切实负起责来,并对监督不力等行为进行问责。同时,尽快出台包括食品安全技术规章和标准要求在内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力争与国际接轨。(统筹 李宝玉 采写 许凯 周历 焦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