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店后边的院子中,“油条哥”摘下帽子,脸一下就被明晃晃的阳光照亮了,人也一下子精神了很多。他说,在他的心底,奉行着和父亲同样简单朴素的价值观,做事凭良心,凡事靠努力。他没想过能上报纸,上电视,他说自己可能是“有良心的人”中比较幸运的那一个。
记者:你的油条5块钱一斤,比别处都贵,卖的怎么样。当天用的油都倒掉,亏不亏钱啊,一天能卖多少斤?
刘洪安:不亏,卖的还挺不错,一天卖90斤,光油条赚200块钱吧,我们六个人忙活呢,除了油条还有馅饼、煎饼、粥什么的。每天炸油条得用30来斤油,每斤5.05元。早晨的油也不是全倒掉,因为当时油还热,我们用炸完油条的表层油炸花椒油、拌凉菜,底层油全倒掉。
记者:你现在是“名人”了,上了报纸,上了电视,网上也有你的粉丝,生活上有什么变化吗?
刘洪安:说不上说不上,我也没干什么大事,就是老老实实炸油条。生活上也没什么变化,我还是2点起床,6点出摊。不过你们报道之后我的生意越来越好了,谢谢你们记者了。实际上我是个内向人,原来一个记者也没接触过,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采访。
记者:你怎么看大伙管你的油条叫“良心油条”?
刘洪安:呵呵,我觉得这么叫也对,反正我没昧着良心做事。我每天得倒掉三斤油,三斤油15块钱,如果为了健康,我觉得不贵。其实这也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就看他愿不愿意做。
记者:有些人经常把“良心多少钱一斤”挂在嘴边上,你觉得呢,良心有价格吗,怎么衡量?
刘洪安:别人我不知道,我的工作是炸油条,对我来说,可能每天倒掉的三斤油就是我保守良心的价格(代价),钱不多,但是我觉得有意义,自己家人吃着也痛快啊。
记者:很多人都慕名远道而来吃你的“良心油条”,想没想过开几个连锁店,扩大点规模,有没有人找过你要给你投资?
刘洪安:没人找过我,但是规模上我想以后得扩大,人越来越多了。怎么个扩法我还还没想过。
记者:想没想过注册个“良心油条哥”商标?
刘洪安:嘿,这主意挺好,我好好想想。
采访间隙,刘洪安接到四、五个电话,都是朋友看了央视后向他打电话“道喜”。每接一个电话,他都要对电话那头“没有没有”的谦虚几句,憨厚的笑容里是听到朋友祝福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记者手记:
莫让放心食品成为稀缺资源
“良心油条”的出现,原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现在却成了稀有之事,成了媒体争相追捧之事。前有“托人跨国买奶粉”,今有“绕道十里吃油条”,国人争吃“安全餐”的一幕幕,无不在拷问着食品企业、食品行业的良心。
民以食为天,入口无小事。
吃到老百姓肚子里的是不是“良心食品”,要过第一道良心关的就是食品生产企业。“自己种的粮食不吃”、“自己养的猪不吃”,“自己做的点心不吃”……当这个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潜规则变成食品生产、加工整个行业的“共识”时,恐怕每个人都难逃有毒食品的魔爪。
同样,市场监管也绝不是“无为而治”。
有“良心油条,放心食品”,就有“黑心油条,忧心食品”。如何不让老百姓“绕道十里吃油条”,除了靠企业自律,食品卫生监管部门更应该主动出击,认真履行监管职能。放心食品成为稀缺资源,该脸红的绝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行业。
刘洪安只是一个市井小民,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他不会高谈阔论,甚至面对媒体镜头还会害羞,但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知道自己不愿吃的脏东西,别人同样会避而远之。所以,他选择了做良心油条。
有人会问,“良心多少钱一斤?”,做“良心油条”会不会赔钱?刘洪安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如果想要做,付出不用太多。不但不会赔钱,还会赚钱。只要道德底线向上提高一点,生意不会变差,甚至会更好。(燕赵都市报记者寇国莹、于建超)
分享到: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