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娱乐信报》3月21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记者前不久在当地有名的金针菇罐头生产基地位——江苏省徐州市南郊的三堡镇徐村调查时发现,北京市岳各庄批发市场经销的一部分保质期超长的金针菇罐头就是从这里进的货,这一消息令国人脑海中食品安全的弦再次绷紧。
其实,这样的报道我们已经听得有些累了。比如,新华网2月16日的一篇报道,读来也同样令人浮想联翩。报道说的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亚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荣于此前完成了一份64页的《关于上海市食品卫生情况的调查报告》,对上海的食品问题进行了调查,报告所揭示的上海食品现状与人们新年之后本很舒畅的心情极不协调。当然,从报道中一句“眼下正值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可以看出,这是一则春节前的消息,只是为了营造大好形势,这才放在了春节以后刊发。报告罗列了在上海221处菜市场和农贸市场、500多处市场摊点发现的150个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其触目惊心的事实,被媒体称之为“为消费者识别食品优劣提供了一份全面的食品安全指南”。
综合这两个事情看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都有了食品安全案例上的“大手笔”,实在让国人无话可话。尤其是上海食品安全指南所揭示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倒着实因其“全面”而让以前的黑心食品加工事例黯然失色:
比如,为了让小黄鱼好看,竟用一种掺有油漆的黄纳粉给小黄鱼染色;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福尔马林甚至工业碱水来发鱿鱼;给黄鳝服用避孕药;活鱼与死鱼混放;甲鱼用黄粉喂养,并被注水;用墨汁浸泡墨鱼;违法经营暗中兜售上海明令禁止出售的毛蚶;使用工业双氧水和花红粉对虾米干染色;往乌贼体内塞小鱼或给牛蛙体内注水以增加份量;用洗衣粉为青菜“漂白”;为使蜡黄的冬笋变“鲜嫩”,竟用含有铅、硫、砷等有毒物质的工业硫磺做,再用薄膜闷;还有人为让生姜白嫩,竟用硫磺熏烤生姜,殊不知这种“嫩姜”可能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危害,严重的甚至会直接侵害肝脏、肾脏。……
由于涉及到水产品、蔬菜、肉类食品、罐头食品、食用油市场等150个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这里根本无法穷举。另据此前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所作的“上海市民食品质量安全认知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每天必须面对的食品市场已经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感。800名被访者中有近四成市民担心自己消费的食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近一成的被访者曾遭遇过劣质食品。其实,这一调查数字,或许并不见得能真正揭示出人们对于当前食品安全的忧患程度。要不,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金融学院经济系教授盛正德这样的知识分子,怎么可能会轻易就喊出“触目惊心”这样的字眼来呢?这里缺乏北京市民对北京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数据,不过恐怕也难以让人乐观。
正由于放在春节之后推出上海的这篇报道,这一“指南”才没有产生多少社会反响。不过,最近的这次毒金针菇事件,倒着实为食品安全案例续写了“新的篇章”。其实,“食品安全指南”固然可以因其“全面”而成为人们一时的指南,《每周质量报告》也可以为我们时不时地提供一点警醒。不过,类似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卫生安全指南可能只会越来越厚,每周质量报告也会继续报告下去,但真正令百姓放心的购物环境却难以出现,可怜的老百姓何时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