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较早前的报道,多地警方捣毁的制假售假窝点,生产条件恶劣,多以作坊式进行,食品卫生都没有任何保障,遑论食品安全。工商人士坦言,农村市场的食品监管比较薄弱,农村消费者辨别力不高,维权意识也不强。山寨食品的危害并非都“立竿见影”,因此消费者也不太在意。
记者观察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需合力
要解决农村地区的假冒伪劣食品问题,需要大家合力。在一些地方,工商、食药监、质检部门被综合在一起,通过成立市场监管局方式加强执法,遏制山寨食品现象。然而,农村地广人稀,即便如此执法也会面临执法人手不足的难题。
那么,通过技术手段,建立第三方食品溯源平台,让所有在售的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明确,方便消费者查询、举报,或是一条路子。事实上,几年前,电信运营商就已经在推出“食品溯源”计划,技术已经不是难题。
另外,建立举报制度,及时曝光山寨食品,重拳出击,让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或许能够威慑山寨食品的“上游”。据悉,目前在一些乡村,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村村通了广播,借助它的传播作用也能够提醒农村消费者预防购买、食用这类产品。
当然,工商、食药监、质检等部门更应该重点巡查小商小贩小作坊、小超市,帮助其提高辨识山寨食品的能力,减少此类食品的流通。唯有制造、售卖、购买整个链条都无山寨食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才有保障。(文、图整理/广州日报记者 李光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