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性 > 男性不育 > > 揭秘贵阳贵阳人最新疾病谱 不孕不育率高于全国(4)

揭秘贵阳贵阳人最新疾病谱 不孕不育率高于全国(4)

发布:2019-04-16 06:47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年龄越大,接触致癌物的几率越大,发生癌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通过抽血等手段进行全身排癌检查,可查出消化道癌、肺癌、前列腺癌、妇科癌症等12种癌症的潜在风险。如果检查某项指标高了,就提示某个部位可能有癌症

年龄越大,接触致癌物的几率越大,发生癌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通过抽血等手段进行全身排癌检查,可查出消化道癌、肺癌、前列腺癌、妇科癌症等12种癌症的潜在风险。如果检查某项指标高了,就提示某个部位可能有癌症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查。

建议:有癌症家族史的中老年人,如果有条件最好做全身排癌检查,可及早发现和预防癌症。

6、餐后血糖检查

一般体检,大都有空腹血糖检查。但有一部分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高,超过一定程度,也可诊断为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

建议: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的人,除了查空腹血糖外,还应查餐后血糖。

老年人更容易患病,一般可每年做一次体检,而60岁以上或有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病的人,最好每半年体检一次。体检前,要将疾病史和身体的不适情况详细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选择检查项目。体检结果出来后,也一定要请医生加以分析,发现问题尽早治疗。

教你看懂体检报告

看到异常指标不要太紧张,建议配合临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现在的体检套餐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体检项目也越来越详细,体检结果拿到手,要看懂成了每个人的难题,那些上上下下的箭头,还有这酶那酶的升高,很多人都不懂什么意思。我们详细咨询了各医院的体检医生,教教我们怎么看体检报告,再指出一些常见误区。 本报记者 彭思洁

1、体检报告要和以前对比着看

体检最关键的作用有三点: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筛查和健康管理。很多疾病是需要多次复查才能知道结果的,不能单凭一次体检结果异常就下疾病定论,要拿出以前的体检结果作对比,越多的结果对比越好。如果某些指标突然升高,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复查,再作疾病分析。

2、单项指标变化一般没有临床意义

体检项目有很多,但对于某种疾病的判断,一般是根据多项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的。如果你拿到体检报告,看到某项指标变化很大,不能妄下定论,单项指标变化不具备临床意义,可以咨询专业的体检医生。

3、转氨酶升高不一定是肝病

体检中有个普遍现象,很多人都害怕自己传染上肝炎,转氨酶升高,通常会引起恐慌。抽血化验检测肝功能的转氨酶主要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两种,如果两个明显升高,一般情况下表示肝脏有损伤。但一些肝脏的其他症状,比如脂肪肝、酗酒等,也会引起指标升高,所以,发现自己的转氨酶升高,不管是一项还是两项,都要请医生进行具体分析。

血压

指动脉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正常值范围:我国以往使用的标准是:正常成人收缩压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等于90mmHg(12kpa)。

血压值必须以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状态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身高和体重

是人体测量中最常用的指标,常用于评估营养状态。

身高:由于人体身高长度一日内可有变动,多主张早晨测量为好。

体重:不包括衣服在内的身体重量。理想体重可用以下公式粗略估算: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cm)-105,或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cm)-100}×0.95(女性则×0.9)。

一般认为,体重在(理想体重±10%)范围内为正常;超过10%~20%为超重,超过20%以上为肥胖;低于10%~20%为消瘦;低于20%以上为明显消瘦;极度消瘦称恶病质。

由于上述方式受身高影响较大,目前常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体重是否正常。计算方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

我国目前使用的成人BMI正常范围是18.5~23.9,24~27.98之间为超重,≥28为肥胖,MBI<18.5为消瘦。学龄前儿童BMI正常范围是15~22,>22为肥胖,<15为消瘦,<13为营养不良。

单凭BMI判断体重过重时,不能区别是脂肪贮积所致,还是肌肉发达所致,因此应结合体脂含量的测定来综合判断。

另外,可测量腰围来判断体重是否正常。中国男性正常腰围应在80厘米以内,80~85厘米之间为超重,85厘米及其以上为肥胖。

血常规

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同时可用于感染、贫血等其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有3个,也最容易出现异常:

1、血红蛋白

正常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红细胞数目密切相关,两者一般呈平行关系。但由于贫血原因不同,两者又不绝对平行,故血红蛋白用于诊断贫血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 /L,平均140g /L;

成年女性:110~150g /L,平均130g /L;

新生儿:170~200g /L;

临床意义:

减少: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营养不良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2、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有吞噬、产生抗体以及参与细胞免疫等功能。它在血液中的含量较稳定,当外来刺激因子作用于机体时,造血器官可出现兴奋和抑制两种不同反应,表现为白细胞计数的增多和减少,这时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的观察都有一定的价值。

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3-5岁:(8.0~11.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阑尾炎、急性风湿热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

生理性增多:如酒后、餐后、冷水浴、紫外线照射、剧烈运动、疼痛、恐惧等可使白细胞数增多;怀孕期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加,产后4-5日内逐渐回复正常;冬季比夏季高,下午比清晨高等等。

减少: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及严重败血症等。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3、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在于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止血一方面依靠其表面能吸附多种血浆凝血因子,一方面血小板本身又含有多种与止血、凝血有关的因素。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及溶血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药物反应等。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血小板数量偏低,女性月经前及月经时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