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格局初成目标明确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格局初成目标明确

发布:2016-10-24 15:10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民主与法制网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民主与法制社主办的中央级新闻单位,于2000年2月创办,2011年2月全面改版,2012年2月、2015年2月再次改版,改版后的民主与法制

中医药进入国际标准体系的三大渠道(ISO、WHO、WFCMS等国际组织)均已打通,三个渠道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与职能,出台了一批国际标准,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业界对国际标准化工作意识增强,各国中医药从业者对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涌现出了一批懂业务、熟悉游戏规则、语言流利、沟通能力强的工作骨干,专业团队初步形成。特别是2015年6月4日在ISO/TC249第六次年会上,中医药(TCM)被确定为ISO/TC249正式名称之后,标志着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特点是什么?中医药标准工作的重点和任务是什么?需要认真研究规划。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分为三个时期

  纵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按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探索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全面主导期。

  第一阶段为探索起步期。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探索起步阶段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09年ISO/TC249建立,虽然探索阶段时间较长,但积累了经验,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是随着回归自然的浪潮和传统医学地位、价值被逐渐认可后,国际上出现“中医热”的背景下展开的。由于针灸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针灸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率先起步,我国专家从1958年就开始了有关针灸穴位名称的国际标准研究工作。70年代,中国针刺麻醉的成功,震动了世界医学界,1971年7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记者赖斯顿“开刀记”的文章,讲述了自己阑尾手术后接受针灸治疗的经历,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使中国针灸传遍美国和西方各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在我国支持协助下,先后制订了针灸穴名、耳穴、经穴定位、头皮针、临床研究指南、培训规范等一系列针灸标准。中医国际标准工作起步较晚,90年代末期,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增多,各国中医教育快速发展,以李德新、谢竹藩、王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研究名词术语与英文翻译国际标准。2007年WHO西太平洋办事处制订了包括部分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传统医学术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制订发布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此后,又陆续发布了《世界中医药本科(CMD前)教育标准》《世界中医(含针灸)诊所设置与服务标准》《国际中医医师专业技术职称分级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法对照国际标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西对照国际标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意对照国际标准》等多部国际组织标准。

  2010年5月,WHO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启动了包括中医药病证在内的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的编制工作,目前已有测试版。

  中药的国际标准工作困难更大一些,WHO、草药国际监管合作组织(IRCH)、 世界中联等国际组织,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传统药物国际标准化的探索。

  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快速发展期以ISO/TC249名词的确定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阶段。ISO/TC249的建立,标志着中医药进入国际标准体系的渠道均已畅通,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入统筹规划、快速发展阶段。

  2009年9月14日,ISO技术管理局(TMB)在南非开普敦召开工作会议,批准了我国的申请,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代号ISO/TC249。ISO/TC249的成立,尽管在每次会议上名称问题都是各方关注的敏感的热点问题,但毕竟为中医药进入国际标准化体系提供了组织平台。鉴于ISO在国际标准界的影响力,中医药产品、服务、技术标准通过该平台进入国际标准体系,无疑将大大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弥补了中医药标准不能直接进入ISO体系的空白。在这一阶段,一个十分主要的特点就是中医药进入国际标准体系的所有渠道均已畅通,我们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总体布局,有组织有计划的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截至2016年7月,除ICD-11-ICTM继续推进外,世界中联已发布了17部国际组织标准。ISO/TC249发布7项标准,在研47项。ISO/TC215发布与中医药相关的标准6项。其中,世界中联发布标准16项(见表1),ISO/TC249发布标准7项(见表2),ISO/TC215发布中医相关标准5项(见表3)。

  ISO/TC249正式名称确定为中医药(TCM)以后,标志着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自2009年3月中国向ISO提出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的提案开始,韩日就对委员会的名称反映激烈。2009年8月24日,中国牵头在北京召开名称问题协调会,各方争论激烈,未达成共识。9月14日ISO技术管理部决定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并使用暂定名—中医药(TCM)。2010年6月ISO/TC249第一次全体会议形成与名称相关的决议一项(决议5),此后2011年海牙会决议17,2012年大田会决议37,2013年德班决议76、78,都与名称相关,在此期间中日韩三国还专门进行会议协商和电话协商,2014年京都会议虽然没有形成决议,但现场有关名称的争论依然是硝烟滚滚。可见名称争论之激烈。

  2014年10月,ISO总部技术官员提出,韩国向ISO/TMB投诉TC249仍使用暂定名之事,TMB要求委员会在2015年需解决名称问题,否则此事交由ISO/TMB仲裁。

  2015年6月1日至4日,ISO/TC249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韩、日、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南非、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泰国、荷兰等12个P成员和世界中联等3个A级联络组织参加了会议,会前5月31日—6月2日,中日韩三方在TC249秘书处主持下,对名称问题进行最后的磋商,未能达到一致意见。6月4日在大会上对TC249名称问题进行投案表决,最终TCM以8票胜出,作为有效的投案结果写入大会决议,并获得ISO/TMB的批准,争论了十年的名称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名称确定以后,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工作重点也要随之转移,随着需求的增大,目标的明确,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工作团队的经验积累,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完成的标志是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预计需要10~1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第三阶段为全面主导期。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主导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由于国际标准只有通过WTO提供的平台,使之成为国际贸易实用的标准,才能真正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标准才能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为了实现全面主导的战略目标,我们应以最简洁、快捷和实用的方式直接进入WTO贸易平台标准体系为努力方向,WHO标准、ISO标准、WFCMS标准、采用出口国标准和事实上的国际标准等,都应该是我们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