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新闻频道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新闻频道

发布:2015-09-22 16:11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世界精神卫生日由来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10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2014年9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后精心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并确定宣传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加强患者及其家庭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正面宣传。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居于首位。精神卫生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是对人的根本关注,国民精神健康和享受精神卫生服务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精神障碍(也称精神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严重精神障碍(也称重性精神疾病),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障碍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障碍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开展精神卫生的社会与公众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的知识,是做好精神卫生工作,满足公众对精神健康的需求,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的重要内容。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向公众普及和集中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的重要时机,根据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通过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和促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何为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给“健康”下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只有同时具备健康躯体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十要素: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符合集体的要求下,能积极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人际关系和谐

  4.行动自觉果断

  5.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6.正确的自我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