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规划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发布,为中医药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制定了相对实际的发展目标。
但在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外向推进的路线图方面仍显空泛,缺乏有力度的行动方案和综合措施,同时在整体协调方面也显不足。
因此,在具体细节和实施环节,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妥善规划好具体实施方案,长远而有效地推进国家战略的达成。
我们欣喜地看到习主席外事活动时中医药人员的随访,博鳌亚洲论坛的中医药主题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展现实施国家战略的决心。
当前,在对外战略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技术合作。鼓励、奖励有条件的文化和技术单位和个人走出去,独资或合作开办学校、培训机构和诊所、医院。
国家层面合理规划和实施样板工程和示范中心,可参考孔子学院,制定长远规划、落实相关细则。
现阶段,最有实力和条件的医院和科研院所,在对外交流和合作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动力不足、缺乏项目、整体战略空白等。
有序试验和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向外延伸,战略意义重大。在国内医保范围逐步扩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人员流动和对外开放的现实意义,探讨和制定出国人员、出国留学人员在海外诊所、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可以回国报销、补贴的鼓励政策。
中药企业的外向发展和药物研究的对外交流亟待加强。走向国外的中药企业或进出口公司,其药品检验、存储、流通、使用等,须制定国家层面完善的发展战略。
具体包括,主导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如药材标准、使用标准等。有针对性地对中药使用中的问题,与相关国家合作研究,如英国正在开展木通的肾毒性研究、木通的合理使用。
提出科学认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紧迫性,加强交流和进行理性探讨,国际间共同研究。国内中药使用的规模和水平远远超过国外情况,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情况可以从大数据角度和统计学角度予以评判。
中医药发展国际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必须加紧启动和发展。国家应该加强对各类人才的长远规划和培养。比如知晓相关国家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外风俗民情、懂经营懂市场等。
人才是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明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以高校和医院为基地的窗口和平台,切实做好人才的基础工作。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相关人员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作用。以科研合作和技术合作为纽带,合理制定中医药发展的科学规划。
现阶段中医药科研特别是中外合作科研学术活动基本是“封闭的”和比较少地考虑中医药在国外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合作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对于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国内中医药使用情况的宣传和推广也不是很多,这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出国人员和国外生活的中国人使用中医药,可以成为是最好的宣传途径。
医学交流和文化交流是双向沟通。在引进相应的高端人才方面,国内各部门也应当解放思想。
中医的发展需要借鉴各类学科最先进经验。上世纪50到70年代,国家安排了大量西医、药学、生理病理、化学和其他现代科技人才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现阶段,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此密不可分。同样可以设想,“外国人才”的引入必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中医药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大数据、新技术、开放与交流、创新型经济和高质量有特色的健康需求都将决定性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长远规划、确定综合实施方案、严密而坚定地组织实施和落实目标,将是中医药“十三五”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