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一所62岁中医院:蕴藏着怎样的民族自信?(2)

一所62岁中医院:蕴藏着怎样的民族自信?(2)

发布:2018-02-11 06:14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近年,“广安门”肿瘤科还以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为切入点,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强合作,于2015年成立“中医药肿瘤国际联盟”,逐步建立由中、美、澳等多国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建立了中医药肿瘤研

  近年,“广安门”肿瘤科还以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为切入点,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强合作,于2015年成立“中医药肿瘤国际联盟”,逐步建立由中、美、澳等多国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建立了中医药肿瘤研究国际合作的新样板,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新的科学内涵。

  “自信来自经典,来自深厚的中医文化。《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的指引。”从医已逾50年的首都国医名师、中医风湿免疫专家冯兴华接受采访时,特地带来了上世纪60年代自己学习用的、有些泛黄掉页的《黄帝内经》:一本《素问》,一本《灵枢经》。

  东汉末年华佗用麻沸散进行麻醉,实施剖腹手术;明朝隆庆年间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十八世纪中叶西方才有了牛痘的发明……从几千年文明中走来,作为“瑰宝”和“钥匙”,中医药离不开传承。近年来,“广安门”积极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工作,已形成22位老中医经验知识库,整理出版名老中医经验系列专著10余部。

  在“广安门”,中医师承方式已从传统的“一师多徒”发展到“一徒多师”,在中医不同学科、“门派”间贯通培养,还有中医与西医联合培养,实现“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

  中医师承,怎样才能出师?医院教育处处长姚魁武说:“考试时,病人坐下后,老师先看,学生再看,老师的处方和学生的处方放在一起比对,处方吻合度大于70%,才算出师。”

科研创新中收获“自信”

“慢病,将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

  10月22日,泰国曼谷,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大家云集,出席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经过审议,大会通过了第一部国际中医药专病诊疗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说,世界中联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发布8部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但发布专病诊疗指南还是首次。

  糖尿病,古医书称之为“消渴症”。作为全球三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

  第一部国际中医药专病诊疗指南的背后,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仝小林为首的团队历经数十年研究取得的成果——他们解决了中药逆转糖尿病发生、独立降糖、减缓疾病进程等难题。

  葛根芩连汤,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经方,传统用于治腹泻,仝小林将其创造性地用于临床糖尿病的治疗,取得降糖效果。在国家“973计划”支持下,仝小林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通过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疗效,这种疗效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研究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效果关系的临床试验,既证实了一种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也提供了西方医学可以接受的一种机理解释。”仝小林说。

  IGT即糖耐量受损,是指血糖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18岁及以上IGT患病率为50.1%。

  在国家计划支持下,仝小林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单位专家合作,运用由清代名方“玉液汤”演化而成的天芪方药,实施了“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对11家医院420例IGT患者进行的历时12个月的随机、对照、双盲循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用药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32.1%。

  “谈中医必谈‘治未病’,糖尿病前期是一个最典型的‘未病’,我们实实在在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治未病’的疗效。”仝小林说,“涉及多病因、多系统的慢病,将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

  西为中用,中亦为西用。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首次增加了《糖尿病与中医药》一章,仝小林团队6项研究成果及辨治理论体系入选新版指南。

  事实上,1971年,“广安门”在全国中医院最早成立糖尿病专科,后逐渐发展成内分泌科。从首都国医名师林兰到现任科主任倪青,在一代代人努力下,“广安门”内分泌科先后承担70余项国家课题,为临床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冠心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西医介入治疗是里程碑性的进展,但仍不能有效降低远期终点(猝死或中风、心梗等)事件。

  “广安门”在院长王阶带领下,历时20年,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多中心10657例冠心病临床病例资料,构建了“证候要素诊断—证候要素演变—基于证据的诊疗指南”冠心病证治体系,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系列疗效评价》等4个量表,大大提高了住院医师的证候诊断准确率,还制定《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对236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进行临床验证,经过2年随访,结果发现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诊疗指南在北京、河南、湖北、云南、广西等地众多医院推广应用。

  “通过对《指南》进行临床验证,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总有效率由73.8%提升至85.4%,终点事件减少,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王阶说,像心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病,不少人需要终生服药、长期管理,现在中医药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绝不是句空话,它真的能帮助患者改变生活,提高带病生存的质量。

  “很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医疗效不明显情况下,通过中医治疗保持住了稳定的生活状态。”他建议冠心病患者最好别等到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或西医治疗无效后才想起中医来,从生病一开始就应中西医“两条腿”走路,效果会更好。

  心血管科主任李军讲述了一个故事:曾有位病人因房颤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导致足背动脉堵塞,致使左足发紫、冰凉,剧烈疼痛。

  “那时候病人足痛已有两周,西医只有一个方法:截肢。”李军说,但病人服用三副“温阳活血”中药汤剂后,左足疼痛、发凉等症状改善,服用七付后,症状消失,脚的颜色也恢复了正常,一个月后,超声复查发现,原本100%堵塞的血管竟然通了一半。

  针灸传承已逾千年,《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也称《针经》。“广安门”在针灸领域的科研创新,同样令人瞩目。

  2017年6月,影响因子高达44.405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刘志顺牵头完成的《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一文,文章通过500余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电针刺激腰骶部两个穴位能有效控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这是我国针灸学者迄今发表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章之一。

  “针灸科的传统优势病种,是治疗颈肩腰腿疼、面瘫、偏瘫等疾病,治疗尿失禁,扩展了针灸的治疗领域。”刘志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