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重塑健康观念 建设健康中国

重塑健康观念 建设健康中国

发布:2016-01-03 15:2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重塑健康观念 建设健康中国-新闻频道-和讯网

  ——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访谈录

  ■本报记者 徐蔚冰

  2015年9月,国家卫计委开始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健康中国升至国家战略。这一规划是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编制的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中长期规划。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健康产业也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在此形势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社和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联合设立《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制定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咨询建议。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课题专家组组长、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先生。

  中国经济时报:您好!黄院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请您谈一下设立《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背景与愿景。为什么首先要重塑健康观念?

  黄开斌:近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但是国民健康状况随着经济增长却日显忧虑,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钱了,也有了好的医疗条件,可以解决疾病问题,但却没有较大程度上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个任务很艰巨!那么,我们拿什么来打造人民的健康,建设一个健康中国呢?依然单纯地用“医疗卫生方式”能解决人民健康的全部问题吗?还有什么有效的途径?这是中央提出健康中国的战略后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就是基于上述这样一个背景设立的。这个课题的愿景就是:找寻中国国民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根源,探寻正确的健康发展道路,研究制定国民健康保障体系。同时希望解决三个问题:破解医改难题、探明中医出路和引导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更有力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要实现上述目标和愿景,首先就得要转变现有的健康观念,如果观念不转变,发展健康事业的思路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现有的健康观念是建立在疾病的基础上,医疗卫生方式成了我们的健康总路线。我并不是说医疗卫生不好,医疗卫生是用于防病治病的,它对健康和生命起到很好的安全保障作用。但是,对健康的维护、恢复和提升来说,现有的医疗方式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反思,要转变观念,要寻找新的健康方式和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您对我国国民健康状况及问题的根源有何看法,您对健康事业、健康产业如何解读?

  黄开斌: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国民健康状况很不乐观,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人们对医疗、医药和医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了。一个仅仅依靠医疗卫生方式来保卫健康的民族或国家是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全民健康”的。近年来的一些数据表明,我们整个民族的生殖健康能力正逐年下降,新生儿出生率缺陷也越来越高。还有目前正在大量爆发的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等,不能仅归结于工业化带来的恶果,实际上许多是过度依赖药物和过度医疗带来的灾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行进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但是,如果整个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处在一个下降的通道上,那复兴之路又将如何谈起!令人欣喜的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日渐对此予以重视,并开始战略谋划。有理由相信,健康将成为我们复兴之路的根基。

  再说健康产业。如今的健康产业正如火如荼,但由于缺少规范和标准,有些混乱不堪。我认为作为健康事业发展实践行为之一的健康产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和正确的方向。但我们现在还是医疗产业独领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风骚,这不能不令人堪忧。事实上,当全世界的人都只通过发展医疗科技水平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时,那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医疗科技水平可以满足对疾病强行治压的需求,但对健康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供给方式或消费需求。况且,医疗卫生对国民经济的消耗或吞噬也是巨大的。在此,我认为:仅仅靠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并用医疗产业来提振国民经济,显然是不够的。

  我国国民健康问题的根源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是生存方式,即生存环境恶化带来的健康问题;第二是生活方式,即不良生活方式或新的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竞争压力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第三是医疗方式,它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根本任务是用武力镇压或消灭疾病,其本质特征如同“战争”。我们以此方式来防治疾病,保卫健康和生命,虽有价值,但全部用此武力方式来解决健康问题就有些不合适了。医疗科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铲除疾病的同时,对健康造成的损害是经常相伴而生的。因此,医疗方式比前面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和威胁可能更大、更可怕,我们应该予以深刻反思、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对策。

  中国经济时报:那您认为我国健康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医改工作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黄开斌:自建国以来(甚至更早)我国的国民健康保障体系一直是以“医疗卫生”体制来统领的,也可以说是用医疗卫生体系替代或包办了健康保障体系或健康事业,这种制度安排和卫生战略如果说在建国之初是正确和急需的,那么在6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疾病谱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还把它作为国家战略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总纲就有些不合时宜了。而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人类健康发展道路的主体,以及把“疾病”和“医疗”放在第一位,更是值得商榷的。医疗卫生防病治病固然很重要,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其对健康的贡献率只有8%。那么,比医疗卫生防病治病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保健强健之“医养强生”,即把“健康”和“医养”放在第一位,通过“医养”方式对健康进行帮助恢复和建设提高,由自身的健康能力去痊愈和康复自生的各种慢性疾病以及亚健康,这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健康模式,也是我们发展健康事业的主体和正确道路。

  基于此,我们应该选择“医养强生”的健康发展道路,而不是“医疗卫生”之路。要以“健康建设”为中心,以“营养、保养、调养、静养和修养”等方式,积极主动帮助人体恢复和提升自我康复机制和能力。在这里,由于我国中医是直接面对健康进行帮助和提高,而间接治愈疾病的,因此,要更加发挥我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降低“医疗卫生”模式下,以“疾病防治”为中心的“药疗、刀疗、放疗、化疗和电疗”等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让祖国的中医在未来大健康事业、产业和大医学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发挥主体作用。也相信,在选择“医养强生”道路上,国民慢性病的康复、亚健康的恢复,以及保健养生、健康养老、运动健康、饮食营养和休闲养生等健康服务产业都将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