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评论:创新健康教育 建设健康中国

评论:创新健康教育 建设健康中国

发布:2016-04-25 09:06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健康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提升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所在。《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指出,针对我国健康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创新健康教育,转

  健康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提升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所在。《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指出,针对我国健康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创新健康教育,转变健康观念,创建健康学科,即以正确健康理念为统领建立全新的健康学科理论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健康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大众健康教育必须进入全新的时代。

  一、创新健康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健康观念

  正确的健康观念是一个人身心素质的综合体现,不仅有利于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更有益于对身心健康的养护和提升。正确健康观念的形成有赖于健康文化和健康教育的传播与重塑。然而,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疾病思维基础上的健康观念是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亟待重塑,并通过创新健康教育模式来转变。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疾病占据了整个健康观念的核心,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一直是停留在对其表现状态的描述和对影响健康外在因素的分析上,而对健康内在平衡机制和自清、自理、自愈能力等本质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探究,以致更多是在医疗防病治病和通过改善生存条件等方面做功课,即掉进了医疗卫生的陷阱里。这些医疗方式对健康内在本质的机制建设和能力提升是没有太大的作用和贡献可言的,WHO早已指出,医疗对健康只有8%的贡献率。

  长期以来我国的健康教育主要是疾病防治和疾病思维的教育。虽然各省市都设有诸如类似 “健康教育所”等机构,但多年来一直与“防疫站”等合作,对流行病进行宣传和防治,这基本仍是属于疾病思维体系的“预防医学”范畴。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把大量的本来并不危险的自我应激反应也都纳入到了疾病治疗范畴,导致过早治疗或过度治疗。可见,现代医学的疾病思维局限性,导致对生命本质和健康规律认识的局限性;而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健康教育,也必然导致预防措施的干预范围扩大和过早过度治疗问题严重。这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国家医疗支出大为增加和浪费,而且是通过药物的滥用、过度治疗等危害广大患者的健康利益。

  因此,必须首先解决现有健康观念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否则健康文化和健康教育传播就是在错误的轨道上前行。如果要想彻底解决或转变这些长期形成并固化的错误健康观念,迫切需要全民动员,打一场“人民战争”。其中,健康文化重建、健康观念重塑、健康教育重启至为关键。同时,健康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确立,现有健康教育内涵也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不能再按照 “以疾病防控、治疗为中心”的理论教育传播,而应该“以健康建设为中心”的健康学理论教育和引导。要进行大规模正确的“健康教育”而非“疾病教育”,要培养“健康思维”而非“疾病思维”,要大力倡导“医养强生方式”而非“医疗卫生方式”,这是扭转国民健康观念的关键一步。接下来,要积极推进健康教育立法。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国民的健康教育,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日本,早在1958年即通过了有关健康教育的法规。通过50多年的努力,使日本国民的平均寿命成为世界第一。

  二、创新健康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制机制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关键在育人,必须培养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健康学科研究人才和专业技术服务人才。有专家估算,未来十年的健康相关人才需求在1000万人以上。然而,我国现有的健康人才教育培养体制和机制是极不相称的。一方面,我国的医学院校长期在疾病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 “抗击疾病”(防治疾病)的“白衣战士”,而真正更加需要的“建设健康”的“蓝衣工士”或“健康工士”显得尤为缺乏。另一方面,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健康服务模式落后或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转变健康观念,掌握新技能,即必须由疾病学的 “临床医师”转变为健康学的“健康导师”,这也就需要进行系统健康专业的教育培训来实现转换。再一方面,健康教育要进入4.0时代,从事健康教育传播的人士也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健康学理论和应用实践的专门训练。因此,必须从重构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着眼,设立国家健康研究机构,创建健康高端智库;创办健康大学,培养大批健康研究、教育和技术服务专门人才;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创立“产、学、研、政、资、信”有机融合的协同创新示范区和人才高地。这正是基于国际先例、中国国情、历史经验、现实考察和未来发展,具有协同性、创新性、综合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既有顶层设计性质的创意,也有开展先行先试的考量。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和全局上真正启动构建未来中国健康学科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的宏大工程。

  虽然我国医学科研与健康研究组织众多,但专业化的国家级健康研究机构和健康智库建设严重滞后;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顶尖水平,且具有创新性的健康学研究成果严重缺乏;大批医药、卫生和国家健康研究机构科研力量分散且无序;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碎片化、概念化,缺乏前瞻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迫切需要整合这些分散而薄弱的健康学术资源,使之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健康研究机构和健康智库。另一方面,要组建在健康学理念指导下的民间性、跨界性、自主性、集成性、国际性和应用性为导向的专业化高端研究组织。国家健康研究机构的常态性工作应为:独立开展健康学科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为健康职业院校的创建提供智库支持;承接政府有关项目及海内外健康产业界专项课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

  加快创建健康大学和健康学科专业。国务院《关于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大健康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为此,一是可以在全国有条件的医科院校尽快设立健康学院或健康学系;二是创办健康职业学院或健康大学。要改变医学院校长期以疾病防治理论为指导的状况,切实做到以健康建设理论为指导,聚合海内外各界精英,共同探索健康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应创办“中国健康大学”,建立健康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和基本模式,引领全国健康学人才培养方向。健康大学初期可设立全科医师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健康传播学院、公共健康学院、健康教育学院、健康护理学院、康复科技学院、脊柱健康学院、脏腑健康学院、食物科技学院、传统医药学院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