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关怀比药物更重要
本报记者 王杭晨
近日,《为了让爷爷不再走丢,15岁华裔少年造出了让美国人惊叹的温暖发明》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文中少年肯尼思发明的薄膜感应器袜子,成功阻止了老年痴呆症爷爷的900次“出走”,家人再也不用陷入焦虑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温情的陪伴。
王征介绍,目前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4680万人,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这个数字预计在2050年将突破1亿3150万人。
王征: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康复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对老年期痴呆及老年期精神障碍的识别、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抑郁症的诊治。
阿尔茨海默病一般发生在65岁后,起病不易察觉,最早期往往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有些老年人说:“人老了,记性也变差了!”这可能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先兆。
您肯定有疑问,阿尔茨海默病与正常老年人记忆力的下降怎么区别?
王征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记忆的存储出现了问题,即使提醒也不能想起发生过的事情。同时,患者还会丧失了识别周围环境的能力,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语言越来越贫乏,缺乏幽默感等。
如果在别人的提醒下能想起忘记的事情,说明事情在脑子里进行了存储,只不过提取时出现问题,属于老年良心健忘,这是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大的区别。
记忆减退不等于老年痴呆
认识病魔 尽早确诊
王征讲述了两位患者对待病情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后果。
患者王大妈原先一直生活在乡下,儿子觉得母亲年纪大了,就把她接到城里住。因儿子工作繁忙,王大妈对城市不熟悉,每天足不出户。慢慢地,王大妈的记忆力开始下降,常常一个人呆坐着,脾气变得很差。
细心的儿子发现母亲由勤快变得懒惰,性格由温和变得暴躁后,及时送她去了医院,经过治疗和家人的细心照顾,王大妈病情没有再恶化。
而同年纪的李大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儿女都在外地,老伴身体也不好,没留意到李大妈的记忆力下降,说话越来越少。一年后,当儿女发现李大妈的行为异常,再送到医院检查时,已是重度老年痴呆。
“李大妈的儿子刚开始虽然不敢确定母亲是否得病,但还是及时送医了,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王征说,早诊断、早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唯一方法。
老人跟孩子一样需要“哄”
王征介绍了一位美国画家威廉·尤特莫伦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前和患病过程中的自画像,可以看出这名画家患病期间意识的逐步退化。有一名精神分析师称,他的自画像描绘的是悲伤、焦虑和耻辱感。
王征告诉记者,真正能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并不是药物,而是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照顾。所以,必须把包容和关怀放在第一位。
“有些老人即便在家里,也会说‘我要回家’。家属会觉得‘这个老头子脑子糊涂了’,病人一听肯定不高兴。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带病人走走,帮助病人‘找家’,效果就会大不同。”王征说。
患者的心理也同样需要被照顾,“老人跟孩子一样都需要哄。”
王征曾遇到过一个患者,虽然是重度痴呆,但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做主。老太太有个照顾其起居的阿姨,阿姨在生活上把她照顾得很好,但是不会哄人,老太太就很不高兴,还故意恶作剧。
“后来换了个阿姨,新来的阿姨常夸老太太漂亮、儿女孝顺,还帮助她回忆以前的事,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老太太的病情也没有恶化。”王征说。
同时,王征认为,家属还需做到两点。一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过去的愿望;二是帮助老年人恢复自身存在的价值,建立被感激和尊敬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