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牵手基层医院探索分级诊疗模式
扭转“小病大看” 推行“急慢分治”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
大医院人山人海的病人里,有多少是在社区就能看好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如何建立?12月2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邀请南宁市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代表座谈,探索构建急慢病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
1
“基层首诊”避免瞎折腾
“这段时间天气变冷了,每天都有两三个病人要转上大医院。”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吴医生负责慢性病管理,天气一冷,就到了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期,不少居民病情控制不好,就得往上转。
吴医生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毕竟有限,当病人的病情达到相关的转诊要求时,就要开转诊单,把病人转到上级医院去诊治,不能再留在社区。但是,经由社区转诊的病人只是少数,大部分居民自己就会往大医院跑。
与此同时,大医院的专家则认为很多病人“小病大看”,明明在社区就能看好的小毛病,非要找专家,导致一些真正需要技术、经验的疑难重病患者挂不上号。
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规范转诊到该院就诊的病人只是很少一部分。以南宁市城镇居民医保双向转诊为例,2013年的转诊人次为1953人次,2014年是2376人次,2015年1~11月为3992人次。尽管在逐年增多,但是跟该院每年300多万人次的门诊量、10万人次的住院量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不少人认为,大医院的床位、号源就是那么多,永远是“僧多粥少”。无论是自己挂号还是所谓的“转诊”,只不过是一个渠道挤占了另一个渠道,对于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似乎起不到太大的缓解作用。但是从专业角度分析,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介绍,比如最常见的心脏病,病人只知道要看心血管科,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先在这家医院挂个专家号,效果不明显,又到另一家医院挂个教授号,结果却根本“没对上号”。在社区首诊,医生会先初步判断是哪种类型的病情,是心衰还是心梗,再相应地转到专业对口的医院或专家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