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治疗手段,危险到人们总是将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为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抽搐,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休克之后随时可以被死神夺去性命,再也醒不来了。
更令人心痛的是,非但没人找到这种治疗方法的机制,反倒是有人认为这种方法竟不比普通安慰剂的效果好。
氯丙嗪立体结构图
就拿最广为人知的抗精神性疾病——氯丙嗪来说,用“瞎猫碰上死耗子”来形容它用来治疗精神病的历程也不为过。
但早在1883年,这类物质衍生物就已经合成出来。由于其中含有能杀害虫子的化学物质就直接被人们用作是驱虫剂、杀虫药等。
直到30年代,人们发现这类物质的衍生物之一异丙嗪有一定镇静作用的。
皮奈尔·胡格奈特
于是,一位法国医生皮奈尔·胡格奈特(Pierre Huguenard)就尝试对它作一些处理之后。在保证病人的安全下,将它用来强化麻醉剂,并取得了成功。
这一尝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这类物质的强烈兴趣。它里面的物质是否能在没有麻醉的状态也让人镇静下来呢?
顺着这一思路,另一名外科医生亨利·拉伯德发现这种化合物能使人基础代谢下降,组织耗氧量降低,器官活动减少等。
人工冬眠
而它在合适物理环境下,可以引起“人工冬眠”来稳定中枢神经系统,真的让人镇静下来了。
在他的建议下,1950年,RHONE-POULENC实验室开发了一种拥有类似功能,但具有更好稳定性能的化合物——氯丙嗪。随后,它广泛应用外科手术上,起到了很好地镇静效果。
1952年,精神病医生Delay和Deniker在临床研究中看到了这一现象。他们同样大胆将其用在现实的精神病人中。
果不其然,经过反复试验后,竟然成功改善了患者经久不衰的癫狂现象。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尽管医学家对氯丙嗪在体内的作用原理毫不知情,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它拿来给精神病人服用。
就此,从驱虫药演变而来的氯丙嗪也成为了精神病药物疗法的开拓者。
整整5年之后,科学家才发现,人的大脑里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物质,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
多巴胺
氯丙嗪的主要作用原理正是多巴胺受体阻塞,从而减轻精神病人出现严重错乱的现象。
这样间接和意外的出现方式却也并不影响它今天在精神疾病治疗上的重要地位。
而今,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的精神病药品被开发出来了。无独有偶,大多数精神病药物竟也总是以类似氯丙嗪诞生的方式出现。
大多数原理其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多数精神性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与此同时,它们也减少了患者受症状影响对自身和他人的伤害,大大地消除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恐惧。
而这些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积极尝试,不正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放弃这些被老天捉弄的精神病患者吗?
=The end=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编辑 狗粮君
单身狗的粮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单身狗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