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金庸的存在,云南成为了武侠迷们心目中的圣地。
彼年豆蔻,天真烂漫。金老带着前所未有的英勇和明艳闯进青少年们的生活里,那个被他勾勒成佛光普照、苍山洱海的大理国,已然成为我生命里的第一个世外桃源:天龙寺,无量山,载歌载舞,茶花满地。
周末再次来到昆明参加高血压学术交流会,不知道儿时的懵懂所剩几何?会议结束后还有小半天的自由时间,我决定出去走走,当地的同道说春之城不止有让武侠迷们醉心的自然景观,博物馆里的藏品也静静诉说着遥远的记忆。
┉┉ ∞ ∞ ┉┉┉ ∞ ∞ ┉┉┉ ∞ ∞ ┉┉虽然我个人不太懂收藏,但是知道搞收藏的人定是博爱之人、热心之人、念旧之人。当看到那些几经风霜、颜色陈旧的玉璧、石尊,我想起了一位身患房颤的好朋友——认识不长却一见如故的收藏家胡先生。
恰巧会议期间胡先生给我发来微信,除了送上距今3千年的“青玉猴祖”收藏品图片以表祝福外,还就他的老毛病房颤咨询一二。
说起来颇有些机缘巧合,我们是在节前的一次宴会上认识的,得知他搞收藏数十年矢志不渝,这种誓把中国传统守卫到底的决心颇让人敬佩。后来他向我袒露心声,说自己身患房颤,辗转多家医院医治也不见明显效果。看着他为了争取更长久的时间保护传统而对健康孜孜不倦,我也深感责任之重大!
其实临床上像胡先生这样身患房颤多年、反复治疗效果仍不稳定的患者有很多,对于房颤的来龙去脉、危险因素和用药等各方面存在着诸多疑问。今天就上述要点再跟大家一起分享。
┉┉ ∞ ∞ ┉┉┉ ∞ ∞ ┉┉┉ ∞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也是比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自己的心房在病理状态下发生不和谐的“颤抖”——构成心房的肌纤维像“着了魔”似的无规律、不协调的剧烈运动,频率多为300~600次/分。
患者房颤发作时的症状因人而异、感受不一,主要取决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基础、心室率快慢及发作形式等。外在常见如心慌、头晕、气短和胸部不适,有时还合并有大汗、小便增多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当然也存在丝毫没有不适感的“正常”情况。
值得警惕的是“高风险”往往隐藏在身体里,房颤时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后即可随着血液流动至全身各处,堵在哪里那里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如最常见的脑卒中,也可导致心梗、肾栓塞和下肢动脉栓塞等。
早期房颤以阵发性居多,发作频繁且难以预测;晚期房颤多为持续性发作,因为能诱发其他心血管恶性事件,所以倍受重视。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房颤,研究发现75岁以上的人群发生房颤的几率可达10%。另外,要注意的是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与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所以说心血管疾病已成泛滥之势的我国在未来50年内很可能还要刮起一阵“房颤流行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于房颤的来龙去脉科学上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解释,不过已经证实饮酒、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病因。
房颤本身或许没有多么可怕,它更像是引燃地雷的导火索——大戏在后头。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的脑卒中患者皆由房颤引起,房颤也是血栓栓塞并发症、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以脑卒中为例,患者若患有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提高4-5倍,而病情往往也更加严重——意味着更长的住院时间、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值得一提的是,房颤还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所以血压的控制对预防房颤尤为重要。同时近期还发现痛风导致的尿酸累积不仅能够引发关节疼痛,也助长了房颤的发生发展。来自英国的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痛风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做对比,痛风组罹患房颤的风险几率显著增加。因此,一旦确诊为痛风,特别是年长或已经存在房颤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自己平时的表现,如果出现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的症状,可到医院检查和评估,如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胸片和化验等。
房颤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不加以防范,就会由于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学重构等原因越来越难以治疗,所以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境;其次,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限制服用含有咖啡因的饮食,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第三,要控制好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房颤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原则是找准病因,也就是针对房颤的诱因和心脏基础疾病展开治疗。
比如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也会引发房颤,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而对于那些卒中风险高或曾经罹患卒中的房颤患者,治疗的主要关键点还包括“抗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血栓的形成和栓塞,降低卒中发生的概率。
具体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抗心律失常。
非药物治疗常见的有电转复,短期成功率很高,缺点是无法长期维持心律效果;导管射频消融术,因为创伤小、风险小,因此当下也比较流行;外科迷宫手术,效果上佳但创伤大、风险高;左心耳封堵术,仅仅用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作者/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汪芳 特约主编/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