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 鱼类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控关键技术(3)

鱼类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控关键技术(3)

发布:2016-01-16 04:3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某些中草药具有收敛、凝固、清营、凉血等作用,可作为止血药用于内因性及创伤性出血。如大蓟、山茶花等。仙鹤草、藕节、山捻子、莲房。黄芪、板蓝根等具有抗病毒和提升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已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践

  某些中草药具有收敛、凝固、清营、凉血等作用,可作为止血药用于内因性及创伤性出血。如大蓟、山茶花等。仙鹤草、藕节、山捻子、莲房。黄芪、板蓝根等具有抗病毒和提升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已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践中上较多应用。

  

  3.3免疫学方法

  

  就目前看来,对于控制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病原引起的常伴有出血的传染病最有效、最有用和最生态的方法仍然还是免疫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学和被动免疫学技术,前者主要是利用疫苗作为抗原接种鱼体,让其体内自行产生能特异性消灭该抗原病原的抗体,后者是直接制成特异性的抗体对鱼体注射或口服,让其进入体内就直接抵抗和灭活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对于病毒性疾病,当前还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免疫学技术还是最重要的防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制作又可分为传统疫苗和现代生物技术疫苗。

  

  在水生动物疾病免疫上,传统疫苗仍然是当前使用最多最可靠的疫苗,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目前国内已有草鱼出血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及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上市。生物技术疫苗重组DNA技术为疫苗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重组DNA技术可用于识别和分离抗原,通过克隆和表达病原微生物中部分或全部的抗原,在国外已有疱疹病毒等一批这方面的疫苗面市,国内已有多种这方面疫苗正在研发中,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DNA疫苗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质粒DNA可以在体内直接转染动物细胞目前一些单位正在研发鲑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DNA疫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被动免疫是指将抗体从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所导致的免疫过程,被动免疫虽不能诱导长期保护,但在病鱼不能及时产生抗体或由于免疫缺陷不能产生抗体的情况下十分有用。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egg yolk,IgY)是一种存在于禽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血清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其中以禽类IgY的研究最多。在水产上,由于禽类和鱼类在进化距离上较远,具有较高的抗鱼类抗原活性,鱼类抗原易于刺激禽类的免疫应答,并从禽类卵黄中获得大量多克隆抗体。加上禽类IgY不能识别鱼体内的补体,同时由于禽类与鱼类有着明显的生物学差异,禽类病原体往往对鱼类无致病性,应用相应的禽类IgY抵抗鱼类病原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参考文献略)

  

  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疾病学研究。主编、副主编和参编《现代禽病诊断与防治全书》、《水生动物病害学(全国统编教材)》、《新编渔药手册》、《鱼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养鱼全书》、《动物病理学》、《鱼病防治手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大全》、《斑点叉尾鮰疾病彩色诊疗图谱》、《鱼类疾病彩色诊疗图谱》等专著和教材11部。


  【关键字】:出血病 防控 淡水鱼 水产养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