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影响和推动下,部分国人的心态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与正在强起来却尚未达到顶峰的现实状态相联系的,既有成长的焦虑与浮躁,也有自负与自卑的交织,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心态纠缠在一起,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所处的关键历史时期的特殊表征,诠释着一个大国走向复兴的情感历程。不过,上述种种心态皆非中国社会意识的主流。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理性客观、不卑不亢、积极奋进,才是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主旋律。
中国一直是大国,拥有比较完整的民族发展历史,大国的基因深深根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心田。在中华民族近代以前的历史上,也从来不存在所谓民族自卑的问题,即使在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深重、濒临绝境的状态下,中国人也未曾完全丧失民族自信心。追根溯源,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浸入骨髓的民族精神。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如果说焦虑与浮躁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性状态的话,那么自负与自卑心态则呈现为一种特殊性状态,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的复现。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思维定式曾经令我们膨胀,一些人甚至在近代中国陷入屈辱境地后,依然不改自负的心态。也有人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发达科技时陷入自卑,开始崇洋媚外,自暴自弃。不能不具有反思价值和比较意味的是,在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今天,民族自负和民族自卑两种心态在社会意识空间中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有一系列强劲的表演。更为重要的是,自负与自卑其实两极相通,集中体现为外部反思的样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离开了中国社会现实这个前提的同时,也注定走向真理反面的历史命运。
好在它们的涂抹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精神主色,更不可能对中国挺进世界舞台中心的节奏带来实质性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内心深处都默默热爱着自己的民族和脚下的土地,都深深懂得一路走来的甘甜与艰辛,都深深明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也都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从容面对着这个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世界。这个“沉默的大多数”才是我们审视当下中国社会心态需要关注的主流人群,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随着中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个主流力量会越来越壮大,且会在崛起过程中与中国同步迈向成熟。比较而言,一些怀揣着投机心理在思想空间里高喊“中国已是第一”的“亢奋宏论”,只是一时的喧嚣与躁动,和那些怀揣着恶意的贬损和讽刺一起,充其量不过是存在于大国精神图谱某个角落的不和谐色调,或是主旋律中偶尔闪现的杂音而已。(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