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互动分析(2)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互动分析(2)

发布:2016-04-30 10:0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当主持人与嘉宾的“情感身份”相一致时,面对普通大众,主持人即便作为社会层次较高的“名人”,也可以通过情感调适深入嘉宾内心,以“普通人”的状态与嘉宾展开沟通;面对社会名人,主持人也可以通过平等的情感交

当主持人与嘉宾的“情感身份”相一致时,面对普通大众,主持人即便作为社会层次较高的“名人”,也可以通过情感调适深入嘉宾内心,以“普通人”的状态与嘉宾展开沟通;面对社会名人,主持人也可以通过平等的情感交流,去除嘉宾的“名人光环”,还原嘉宾最本真的一面,与其展开最真实的聊天。当主持人通过“情感亲和”把自身置于与嘉宾同等的心理环境氛围中时,嘉宾才愿意面对主持人敞开心扉,由此形成良好的沟通基础。比如《艺术人生》节目主持人朱军,当嘉宾就某个话题陷入极度悲哀的情绪时,朱军会非常理解地说“我们不妨换个话题”。这是一种朋友般的亲切关怀,使嘉宾从心理上得到安慰与信任。只有与受访对象在心理上保持平等时,才能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传受关系才能更加和谐,传播效果得以增强。

此外,主持人恰当的“示弱”也是增强与嘉宾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主持人某种程度上是作为“名人”“强势群体”出现的,节目中适时“示弱”会显露出“无坚不摧”的力量效果。面对嘉宾传奇的生活或情感经历,主持人由衷的赞叹、羡慕或佩服感慨的话语会使嘉宾心理上产生一种亲近感、放松感。比如《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在节目中常说“真的吗?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你累吗?”“呀!真好!真不错”等话语。语言的真情表达其实是主持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真实流露,这种真实的存在会使嘉宾放下心理芥蒂与主持人剖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主持人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即用一种相对含蓄的、间接的方式,通过一定的传播符号(包括语言、表情、手势、姿态等)对他人的思维进行引导,左右其心理结构,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图并付诸行动。其中语言暗示是所有暗示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种。在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主持人对嘉宾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嘉宾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调控其心理状态,引导其话语方向,使访谈过程连贯、自然、顺畅。“心理暗示”技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直接暗示。即用比较简单、浅显易懂的话直接使嘉宾领悟主持人的暗示内容及目的,并作出积极回应,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这种方式要求交流双方有一定交流基础,主持人对于嘉宾的心理把握较准确。直接暗示有助于激发嘉宾谈话兴致,丰富访谈内容。

第二,间接暗示。即借助其他事物或行为间接向受访者传达一定意义并使其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接受,继而引出某个结论。当观众需要或应当了解嘉宾的相关信息,而嘉宾对此又无戒防心理时,这种暗示方式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反暗示。即主持人通过相反的话语行为刺激嘉宾,故意引起嘉宾的反向反应以实现传播效果。这种情况下的嘉宾显得相对被动,可能对某些话题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主持人利用嘉宾这样的心理,借助“反暗示”技巧,通过说“反话”激起嘉宾的表达欲望。

总之,心理暗示技巧的运用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充分调动主持人的理智因素、情感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综合运用包括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成分。嘉宾初见主持人就打开心扉畅聊是很难达成的,如何把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逐步缩短,由纯粹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私人关系,需要主持人善于发现捕捉与嘉宾的“接近点”,找到双方的心理契合点或情感契合点,借助这个点逐步创设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由此双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的“心理暗示”才能真正实现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张浩.论情绪和情感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6).

4.邱剑星.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心理暗示[J].视听界,2005(11).

5.王小燕,李广月.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J].艺术百家,2004(3).

6.王若琳.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的心理互动[D].吉林大学,2011.

7.[俄] H.B.施果鲍洛夫.电视访谈的心理学技巧[J].现代传播,2000(6).

8.申东巍,李娜.让真实变得更加有力——浅析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定位与表达[J].剧影月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