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钟会传》中所记载的与《三国志·邓艾传》中略有出入,邓艾传中,师纂、胡烈均有表态,以为邓艾有不臣之心。正是这细小的出入,恰恰能说明,将邓艾关押遣返回京师一事,并非是钟会有意陷害邓艾,反而是出自司马昭的授意,甚至后来邓艾在绵竹被杀,若无司马昭的默认授意,卫瓘岂敢如此?邓艾死后,军中无人可制钟会,加上姜维史书有载,他“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命姜维率蜀兵出斜谷,自己断后,继而攻打洛阳,意欲取司马昭而代之。大约真是竹马之间的心有灵犀,就在钟会打算反叛的时候,司马昭的文书到了。他在信中写道,我恐怕邓艾不肯屈服,因此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前来,而我率十万部众屯长安以防范,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写下这封信的时候,司马昭的心情应该是十分愉悦的——蜀汉已破,邓艾已死,而自己就要和许久不见的好友见面了。
钟会叛,死
无论众人说什么,司马昭一直都表现出了对钟会的信任,甚至后来钟会与邓艾反目,之前就认为钟会不可信的邵悌再次进谏时,司马昭也毫不在意,以为“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并以贾充为例子,“贾充之前问我是否怀疑钟会,我问他,我现在让你奔赴前方,难道也要怀疑你吗”,还是没有听从他的劝告。然而钟会得到信笺后却是大惊失色,认为司马昭拥兵前来,必然是发现了自己的异变,因此“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此时的钟会,只能用惊惶二字来形容,已经完全乱了阵脚。在司马昭还未抵达时,钟会军中已是流言四起,以为钟会要将各部将投入大坑,全部乱棍打死,因此群起反叛。钟会与姜维听到门外喧嚣,先以为失火了,后来才知道兵士反叛。钟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说应当全部杀掉,因此钟会跟着姜维突围,被众人所杀,时年四十。
对于钟会谋反这一点,我一直心存疑惑,总认为是有什么别的原因促使他谋反。司马兄弟执政期间的几次反叛,夏侯玄、毌丘俭、诸葛诞等人是因为政治立场的缘故而被司马氏诛杀,但钟会是什么理由呢?之前已经论述过,《三国志》《晋书》中对于钟会反叛的理由,大多是史家的后来之言,并非当时的真实情况,这是其一。其二,钟会与司马兄弟自幼一起长大,一直是他们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司马昭对他信任有加;加上蜀汉已破,邓艾也被杀,如若钟会回朝,必然加官进爵,一旦司马昭即位,他在朝中地位自然也不会太低。而反观姜维,对钟会一直都抱有一种敌意。当初钟会致信示好,“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暢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姜维不但不理会,反而驻扎营帐以防范。后来史书中也并没有姜维对钟会有过任何信任示好的举动。第三,邓艾虽死,但因为他长期在外带兵,因此部将多归其心,他的被杀,很可能会造成边境骚动,时局再度不稳——这也是司马昭所担心的。按《晋书·唐彬传》,“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因此派唐彬暗暗督察过陇右情形。而钟会则是促成邓艾被杀的元凶之一,军中将士又怎么会完全服从他的命令?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钟会反叛,都是最愚蠢的选择,他又怎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世认为他唯利是图,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只有认为他是向往着更大的权力,才能解释他为什么选择了孤注一掷,陷自己于不忠不义,最后横死的结局。但根据魏晋交际时驻边将领的下场,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这次伐蜀,钟会本来神经就十分敏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蜀汉被灭后,他所见到的又是立了头功的邓艾被冤杀,再联想到之前的文钦、毌丘俭、诸葛诞等人的下场,他是否会心中恐惧,害怕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为司马昭所猜防,最后得到的并非高官利禄,而是兵败被杀的下场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臆想中的绝望,让钟会做出了这样错误的决定。从《三国志·钟会传》中所记载的,钟会认为“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自己功高名盛,必然不会有好下场,可见一斑。
不过,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毕竟已经无法得知了。于我而言,千百年后,读他的传记,脑中所浮现的,还是那个谈笑晏晏,无论何事都对答如流的翩翩贵公子,还是那个怀揣着《四本论》在树下遇见嵇康,受到冷遇后从容来去的钟会钟士季,即便白首相知犹按剑,即便倾盖如故,到底没有抵过权势名利,即便所有的种种,掩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下,再也看不分明。
上一期:
糖小晚:白羊座女子,好读书,好旅行,此生惟愿寄情魏晋,手不释卷,天涯浪迹,浊酒酹棋局。
我是分割线啊
往期推荐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点击链接关注我们:)。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时拾史事读者群号535858375,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