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 > 心理 > > (伪)心理分析三国悬案之钟会谋反,邓艾之死

(伪)心理分析三国悬案之钟会谋反,邓艾之死

发布:2016-04-25 09:0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原创2016-01-31糖小晚时拾史事平定诸葛诞之叛后,司马昭踌躇满志,然而高贵乡公曹髦(mao)却不是一个甘心充当傀儡的人。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髦召集

(伪)心理分析三国悬案之钟会谋反,邓艾之死

  原创2016-01-31糖小晚时拾史事

  

(伪)心理分析三国悬案之钟会谋反,邓艾之死

  平定诸葛诞之叛后,司马昭踌躇满志,然而高贵乡公曹髦(mao)却不是一个甘心充当傀儡的人。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髦召集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发动政变,被司马氏所杀,司马昭以常道乡公曹奂为帝。这次弑君事件让朝中大臣分为两派,司马昭行事也更加谨慎起来——虽然六月曹奂即位后,先以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增十郡,加九锡如初,群从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赐钱千万,帛万匹,司马昭“固让,乃止”;第二年八月,授相国印绶,致茅土九锡,固辞”;景元四春二月,天子复命帝如前,又固让”。司马昭的屡次辞让,可以看出朝中局势并不很稳,他需要更多的功勋来支撑自己的帝业。钟会伐蜀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提出了伐蜀,以为“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这其实也是后来西晋的统一路线。然而出乎司马昭意料的是,当时朝中几乎一片反对之声,征西将军邓艾更是坚决反对,“屡陈异议”。邓艾曾与蜀将姜维多次交锋,因此对蜀中军事力量有相当认识,他上疏陈谏,应该是很有道理的。更何况曹魏与蜀汉对峙由来已久,虽然曹魏国力较蜀汉强,但蜀汉凭借天险,又以汉室正统自居,曹魏先后有曹真、曹爽、司马懿出兵讨伐,但始终都未能占到便宜,因此曹魏本身对伐蜀一事,是不太热衷的。然而这一次伐蜀,究司马昭本意,并非真想先吞蜀后并吴,从伐蜀初战告捷时,司马昭立刻接受了相国、晋公、九锡之命,平定蜀国后,受晋王封号,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立法度,建五等爵制均可看出,这次战役,其实是司马昭为自己登基做铺垫。因此无论群臣如何反对,此行势在必得。

  

(伪)心理分析三国悬案之钟会谋反,邓艾之死

  在这一片反对声潮中,“惟会亦以为蜀可取”,钟会再一次坚定地站在了司马昭这边,司马昭舍他其谁。史书上记载,对钟会的任命,大臣们更是不认同,西曹属(官职)邵悌认为钟会单身无子,若以重兵与之,恐怕会有后患;钟会的哥哥钟毓也认为自己的弟弟虽有才干,但野心勃勃,若让其伐蜀,将来不可复制等等,这一系列的“钟会必反”言论,仇鹿鸣先生在《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中已有阐述,史料详尽,逻辑严密,主要论证了这几点:第一,司马昭并没有料到钟会后来的反叛,群臣的意见有很多只是对钟会为人的不满,并非对其后来反叛的预知;《晋书,荀勖传》中所记载的“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应当才是实情。第二,司马昭伐蜀决心已定的情况下,朝中不敢直接反对,只好质疑坚定支持伐蜀的主帅钟会了。即便在出行前,朝中仍有反对之人——“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司马昭杀之以为戒。

  邓艾之死

  无论朝中舆论如何,在钟会的支持下,司马昭认为“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于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以其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出兵,又命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为援,大举伐蜀。而对于屡次表示反对的征西将军邓艾,纵然久在关陇,对蜀汉情形十分熟悉,统帅的仅仅是一支偏师,且司马昭“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不得不采取派遣主簿出任其司马的方式来加强对他的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邓艾一开始的坚决反对,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伪)心理分析三国悬案之钟会谋反,邓艾之死

  邓艾是一个不稳定因素,钟会却也渐渐失去了控制。行军途中,牙门将许仪在前开道,钟会紧随其后,因为马蹄陷入泥中而迁怒许仪,命人斩之。许仪是曹魏壮侯许褚的儿子,有功王室,钟会却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非人为的过失将其斩首,“诸军闻之,莫不震竦”。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剖析钟会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测,他的压力其实非常巨大——这是一次不能输的战役,而他身后的支援者,只有那个只许他成功不许他失败,寄予了他以厚望的司马昭,因此钟会的情绪应该是非常压抑狂躁的,稍微一点小事,就能触发他敏感的神经,许仪之被杀,正是这种体现。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钟会这样敏感的情形下,他所要求的邓艾进攻甘松、沓中,诸葛绪占据武街、桥头,以切断姜维退路逼其至汉中的打算,因为诸葛绪晚到了一天,导致姜维退据剑阁,失去了意义。钟会恼恨非常,秘密向朝廷告了诸葛绪一状,认为他畏懦不进,延误军机,朝廷将诸葛绪收捕,槛车徵还。史书上说钟会“欲专军势”,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从军事任命上来说,钟会原本就是军务统帅,并不需要刻意去除一个诸葛绪。更有可能的,还是因为钟会的神经十分敏感,唯恐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导致这场战争的失败;此外,他也无法接受任何一个人越过他,成为这场战役的胜利者——他是司马昭从始自终的支持者,所以最后的胜利,应该,也只能由他得到。所以当邓艾抢先一步,击杀诸葛瞻,进逼成都,刘禅“舆榇自缚,诣军垒门”,率众投降时,钟会内心之不忿,可想而知。而此时的邓艾犹自不觉,不仅妄加安排,更在绵竹将敌人的尸首堆成京观以彰战功,向众人夸耀说,你们幸亏遇上我才有今天,否则早就被杀掉了;而姜维也不过只是一时豪雄,遇上我哪里有不穷途末路的道理呢?对邓艾的夸矜,“有识者笑之”。

  

(伪)心理分析三国悬案之钟会谋反,邓艾之死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二月,司马昭表彰了钟会、邓艾等人的功勋,“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此时的邓艾更加志得意满,认为曹魏应当趁这次伐蜀的胜利准备平吴一事,并将刘禅留在蜀地,以其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并将董卓从前的宅邸作为他的宫舍。从邓艾的上疏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就没有认识到,这一次伐蜀的意义究竟何在,并且在将居外而手握兵权的情况下,还要求司马昭留下刘禅,让司马昭作何感想?不过,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司马昭最初采取了安抚政策,“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但这其实已经是委婉的警告了。然而邓艾非但不听,还说出了“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其政治觉悟之低,实属罕见,得到一个槛车徵还的结局,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邓艾的部下打算将他接回,然而终不可得,最后邓艾被监军卫瓘命人在绵竹西斩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