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套既套住了客户,也套住了运营商,运营商得到来自用户的负面评论越来越多。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话音向流量乃至数字化服务的演进,传统套餐逐渐淘汰和简化是必然趋势。如今在降费提速的大潮下,运营商应该把握实际,对既有套餐关停并转,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迎合各方对运营商的诉求。
不过问题是,这种情况会发生么?需要多久才可能?
三、惩罚性资费罚到谁?电信资费的设计,就是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通过循序的降价,激发用户的使用行为,通过“薄利多销”,来增加企业收益。但是,在电信的资费结构里,也有一些被成为“惩罚性”资费,让用户望而却步,不敢触及。
惩罚性资费一般指单价比较贵,或者用户认为很贵,觉得使用是在“受罚”的业务资费;进而泛指那些资费不合理,让用户望而生畏的业务资费。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情况:
套餐外单价,比如超出套餐的流量和通话。相对于套餐内的单价,超出套餐的资费要高不少,因此绝大多数用户不敢把套餐用尽,随时查询套餐剩余资源,尤其到月底的时候更是小心谨慎。
套餐外行为。拿话音套餐来说,经常旅行的商务人士会选择长市漫一体化套餐,而更多的用户选择本地资费便宜但长途漫游贵的套餐。对于后者来说,偶尔漫游或者拨打长途时,其资费恢复为“标准资费”,要比本地业务包贵数倍甚至几十倍。经常看到“天价漫游费”的案例和警示,有几个普通客户敢用?
计费感知不佳的业务,比如流量业务,增值业务等。话音业务按照分钟数来计费,短信按条,而流量的计数单位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不好掌控。曾经辉煌一时的增值业务如今臭名昭著,一朝被蛇咬,再也不敢碰。当看到这些业务宣传时、做促销吸引用户试用时、偶尔试用在账单里出现时,用户对于资费的不可知很容易演化为恐惧感,觉得又被运营商坑了。
是如何形成惩罚性资费的呢?套餐设计者认为,用户使用了业务,运营商的网络为此付出了成本,就该收钱。套餐包里是优惠价,超出部分以及套餐外的业务就应该是原价。这些在运营商看起来合情合理又合法,但用户可不一定能认同。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从运营商自身成本视角来设计套餐,是形成惩罚性资费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宣传和服务问题,导致用户对资费的理解不到位、有误解。比如有的用户偶尔使用了某业务,来向运营商投诉,运营商二话不说就退费赔钱,不但失去了向用户做营销的良机,还容易给客户留下“这个业务很贵”、“运营商又在坑人”等负面印象。
惩罚性资费不仅弱化了价格杠杆的作用,用户不敢用,抑制了业务量的增长;也使得用户对新业务敬而远之,对运营商的坏印象消散不掉,加上外部环境的不利导向,大大压缩了运营商的业务拓展空间。
那么,该如何改进和避免惩罚性资费呢?用户都是趋利避害,遭遇到惩罚性资费自然会敬而远之。因此要改进乃至消除这方面的不利影响,解铃还须系铃人。改进的方式有三个:
调整不宜量化的业务计费单位,让用户便于理解。比如彩信按条计费时把相关的流量扣除;联通曾经尝试推行M值和T值,等等。
撇开保守的运营商成本定价模式,根据用户的业务体验计费。这方面互联网企业做得非常好,非常值得运营商学习。
局部要利用好价格杠杆(套餐),整体的价格体系也可适度调整为“越打越便宜”,单纯降价并不可取,核心是让用户敢用。通过免费体验、赠送等方式引导客户试用,并加大宣传服务解释工作,消除用户的顾虑。
在实际运营中,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只不过积累太深,这种变动一时不足以为外人了解。慢慢来吧。
四、有效期哪儿错了?食品和药品有使用期限,逾期之后就不该再用;信用卡和优惠券有使用期限,过了时间就不能再使。那么运营商的产品和业务的“有效期”又有什么特点?
运营商设置有效期有三种原因:一是财务制度等管理要求,比如用户买充值卡的钱不能直接作为收入,如果一直不用就只能挂着,直到有效期结束才能形成收入。因此充值卡上有说明要在某年某月前使用,逾期作废;二是出于运营商自身成本和资源的考虑,比如神州行的号码到了一定时间号码就要回收,即使还有余额也不行,如果想继续使用,就要通过充值来激活;第三种是最常见的情况,运营商出于自身商业利益考虑,通过设定有效期,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购买了运营商的合约机或者绑定了某套餐,在合约到期前不可变更,再比如近期热议的套餐月底清零。
有效期至少可以给企业带来三方面的收益:
一是从存量客户那里获得固定可期的收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每用户收益成长呈下降趋势,而增量市场带来的空间越来越小。通过绑定合约,是希望从存量客户中持续获取收益,为此不惜向用户赠送终端或者提供其他优惠。而用户一旦签约,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合约期内再次选择的机会。
二是用户到期没有消费掉的通信量。套餐中包括XXX分钟通话,YYY条短信,以及ZZZ流量,而如果你的消费量不够,那么剩下的通信业务量就相当于留给了运营商。虽然这些没有发生的通信量不一定给运营商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统计和财务分析等方面,到期未消费的业务量仍可以给运营商带来价值。
三是有效期截止时,没有消费掉的真金白银就是沉淀资金,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收益。比如充值卡到期未使用,神州行被动销号时还有的余额,这些资金按照财务要求都可以直接转为收入。
总之,在进行套餐设计和营销的时候,往往会说套餐包中包含多少业务量,相当于每分钟多少钱、每M多少钱之类的。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要不是刚好把这些业务全部用完,你就无法获得那个理论上的"最低价"——用的量不够,套餐扣除的费用是不变的,通信量减少相当于单价增加;用的超了,套餐外单价会高于套内价格,单价还是上升。
五、终端补贴,还能补贴多久?你的手机是自己买的,还是运营商连合约一起卖给你的?运营商让你以优惠的价格甚至零元拿到了终端,运营商获得了什么利益?为何如今客户对合约机从爱走向恨?这条走了十几年的路,可真不是简单能说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