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食品安全专家:
□记者 高峰 实习生 陈露霞 文图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引起百姓对食品质量的关注,以至于“民以食为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发生呢?趁杨晓光教授来郑州讲学之机,记者带着以上问题采访了他。
食品安全问题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记者: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于是老百姓对食品质量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成了日常话题。您对此如何看待?
杨晓光:对于老百姓对食品质量敏感的问题,也不能认为是他们反应过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们关心健康,关心饮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老百姓之所以会这么敏感,主要是现在的食品安全事故的确增多了。
总之,人们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是合情合理的,政府也应该满足群众这样的诉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食品问题,从来没有绝对的安全,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绝对的安全。
记者:您认为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杨晓光: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国际上存在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实施恐怖活动;第二,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过去不能检测出来的有害的、非法的食品添加剂现在可以检测出来了;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播技术的发展,过去人们不能了解的事情,现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到;第四,也是主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市场监管又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少一心只为牟利的黑心商家。
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
是不安全的
记者:有些人把转基因食品当作食品安全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否存在明显的恶意炒作?
杨晓光:在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认识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在民间,甚至科技界有些人参与转基因食品的炒作,是正常的。但即使是在欧洲,对于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反对转基因的科学家们也没有能够拿出科学的证据来说明其是不安全的。
记者:科学分为许多不同的学科,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几乎无人反对转基因,反对转基因的科学家大都不是研究转基因的。您怎么看待转基因食品?
杨晓光:我认为转基因是中性的。从食品评价方面来看,转基因食品在研制、生产、监管诸方面都是最严格的。像其他没有经这样严格程序的一些新技术生产的产品,如通过“辐照”技术杀菌的一些产品,我们也吃了很多,但没有人觉得这是不安全的,也没有像转基因一样大肆炒作它的不安全性。人们对于新技术担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现有技术证明是安全的,我们就应该相信它的安全性。当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食品质量中外有别吗?
记者:有报道指称,某品牌牛奶出口到国外的产品质量,比在国内销售的牛奶质量要好。对这样的报道,您怎么看待?
杨晓光:这种现象,我认为不能泛泛地说成是中外有别。在经济发展初期,也有出口转内销的现象,如服装的出口转内销。国外的监测的确比较严格。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有一套比较严格的检测标准,而且执行得非常认真。中国出口的所有商品不仅要经过国内的严格把关,到出口国还要经过当地的层层检验。正是由于国外的监测比较严,企业出口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按照进口方的标准进行严格监管。
记者:食品质量问题,你认为是国家监管缺失,还是市场缺陷?
杨晓光:这种现象主要是小农户大市场造成的,这是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的一个大的矛盾。我国很多食品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比较低下。短时间内想要规范化管理有一定的难度,这应该说是市场的缺陷。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真正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能单靠最后的检测。也就是说从农田到餐桌,从一开始就应该规范化。但在我国,往往一些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更加注重市场风险。出口的产品质量之所以好,是因为如果生产出的产品到达对方那里被检测出不合格,这样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大企业为保证产品能符合国外的要求,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高质量意识。当然,在国内销售的企业也应该有自律意识。但也不排除有些商家会有钻空子的心理:既然在国内可以卖出去,降低标准又能节约成本,就没必要过于认真了。这一点,既是企业缺乏自律意识和道德规范,也存在政府监管的缺位。
最重要的,我认为政府对市场监管要更加严格,企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也亟待提高。
记者:在食品监管方面,您认为我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杨晓光:一方面,加大对专门追求利润而昧着良心做坏事的企业的惩罚,使不法商家增加违法成本,让他们觉得这样做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像国外那样建立黑名单制度,可以对那些严重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及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这样一来,威慑力会比较大,很多企业就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国外很多企业一旦做错一件事,会给他们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受/访/专/家
杨晓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卫计委微量元素重点实验室主任,卫计委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营养食物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执行理事。
剂量导致效应,考虑剂量才是科学态度
记者:您曾经说过,对于儿童,铬的摄入量<0.2mg是正常的,成人摄入量<0.5mg是正常的,但是网民只考虑铬,不考虑铬的剂量,于是对您炮轰。对此,您怎么看?
杨晓光:这件事的背景是铬胶囊事件。我认为,首先,我们对于非食品原料坚决抵制并不完全是科学的态度。工业酒精不能用于食物,但铬确实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也是我们身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缺了它是不行的,但是它的量有一个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会引起中毒。剂量导致效应,超过量有毒,而一定的量又是必需的,也是安全的,我讲的主要是这个阈值。有网民说我认为一天吃一粒铬胶囊是可以的。我个人没有这个看法。我首先是说不加区分地批评铬胶囊是不对的,但也要澄清铬在食物中不是一点也没有,没有也是不行的。
食品安全监管,是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记者:食品安全控制主要是预防和事后监管,您认为怎样让监管贯穿到食品安全的全过程呢?
杨晓光:实行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大企业比较容易做到,小企业可能不容易做到这点。按照“关键危害分析”,从种植、养殖、加工、贮运、零售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形成食品安全领域致命的问题。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环节中,要想保证食品安全链条不出大问题,预防性防范、过程监管,以及发现问题后补救,需要调动从政府到企业、从生产到流通、从消费者到舆论监督等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食品安全问题其实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