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康师傅给公司员工的内部邮件中,则列举了三大“事实基础”,强调问题猪油事件始终仅限于台湾地区市场,大陆市场对于食品企业生产资质要求更加完备,有国家标准层层把关,经过持续溯源排查,进一步确认供应商制作猪油的原料均来自本地,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大陆生产的产品安全无虞。
很显然,康师傅油品原料从未从台湾地区进口,是强调公司大陆产品安全的第一个基础,根据表示,中国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不同监管制度,也保障了大陆生产产品的安全性。
根据表述,在大陆,所有生产型食品企业都需要取得政府核发的“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QS”标志。每年,企业还需要接受严格的证后监督检查,若发现有严重不合格项就会被吊销QS标志。在台湾地区,食品企业采行的是自主管理,相关单位并不直接介入监督环节。不同的监管制度也就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更透过持续溯源排查,进一步确认供应商制作猪油的原料均来自本地,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是康师傅能够再三强调大陆生产的产品安全无虞的第三个事实基础。”
积极应对舆论挑战
除了列举事实证明大陆所生产的产品有安全保障之外,邮件中再次表达了康师傅对于有关此事件的错误言论的愤慨与无奈,称市场信息纷乱短期势必无法避免,但康师傅坚信唯有基于事实、基于科学,食品安全才能被确保。
邮件中称,预料各式纷乱的信息很难在短期内被平复,因为情绪性的言语扰乱了理性思辨的能力。康师傅仍坚守:任何扭曲信息诋毁康师傅的错误言论绝不姑息,任何趁火打劫的投机行为绝不放纵。
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相关康师傅使用 “馊水油”的相关言论,针对不实谣言康师傅曾多次发表声明,谴责,并强调追究法律责任的决心。
对于一系列的风波,在内部邮件的最后,表达了康师傅作为行业领导者的责任与信心,“我们没有理由回避任何的挑战,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基于让事实说话,让科学说话的原则,勇敢迎向前去。”康师傅在邮件最后写道。
多措施保证质量安全
目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台湾地区问题油品事件在相关单位清查后,并误伤到康师傅,显见食品安全相关议题的重要性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
根据康师傅方面的表述,作为方便面行业的领头羊,围绕“一个核心,六个放心”运作,以食品安全为核心,通过在供应商选择、产品原料、生产环节等严格把关来保证食品安全。
具体来看,公司在供应商方面推动供货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在生产环节关键控制点监控、对成品进行严格检验管理、对流通领域以及质量体系进行管理,此外,公司还建立MIS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质量信息在线共享平台,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而在具体的管理方面,公司还六西格玛管理,精进产品质量,并启动追溯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品追溯能力,以持续推动食品防护管理机制,降低食品安全意外风险。
而除了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康师傅作为企业公民也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笔者从康师傅官方网站上看到,几乎每个月康师傅都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动。例如今年10月份,公司到天津泰达国际养老院走访慰问,今年9月份,雅安地震灾区7个“康师傅安康图书馆”建成;今年8月份,公司参与鲁甸灾区救助等等。
公司表示,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回馈社会,永续经营”之道,以不同的方式去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如助学、抗洪、扶贫、环保、支持体育活动等,让企业及社会同步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食品企业除了积极响应“从农田到餐桌”,对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同时精进生产效能,符合绿色战略外,更多面向关注社会热点议题,更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中之重。
观|察|评|论
康师傅屡遭“身份”质疑“异类营销”能够撼动行业龙头地位?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包括康师傅在内的不少扎根于本土的企业不约而同在网络舆论场上受到了莫名的挑战,为“不实传言”头痛不已的这些企业也不得不开始通过法治之路进行维权。
而康师傅也表示,公司近期被“恶意诋毁”,其中就体现在,个别人员及组织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污蔑康师傅公司为日资控股,参与“钓鱼岛”事件等等。
实际上,这不是首次出现类似的言论,早在2012年9月,康师傅是日资企业的谣言就开始在微博与手机短信上出现,而从此之后,几乎到每年的9月特殊纪念日之时,总会在网上出现“抵制康师傅”的言论,不仅如此,这几年“不实传言”的传递渠道也随着微信的风行,在不同的朋友圈以及公众账号中,以版本各异,内容雷同的方式不断被重复着,异于常理的流传模式,更像是有人幕后主导,希望借用民众情绪,一直吹着“抵制日资康师傅”的号角。
“这样的规律性的 不实传言 ,多是为了打击特定企业所做的行为,有些已经构成诽谤罪”,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教授沈幼伦对笔者表示,“但是,这样的行为并没有真的动摇这些企业的行业地位”。
沈幼伦表示,企业的市场份额,是由企业雄厚的自身业务水平决定,消费者自有判断,不是“传言”就能摧毁的。
其实,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如何解决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一直困扰法律界,而有关自媒体传播的法律界限问题,也终于在近期有所进展。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同时发布8起典型案例,对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的认定,以及非法删帖、网络水军等互联网灰色产业的责任承担作出明确规定。
有关《规定》的出台,正好与近期受网络“不实传言”困扰的多家企业纷纷选择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有着相互支持的意味,相较于早些年“网络黑公关”横行,企业只能透过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才能有效遏制行业恶斗相比,《规定》显示不论是恶意传播“不实传言”的一方需面临民事损失求偿的法律责任,企业也能在法律的保障下,更及时主张应有的权利,还原事件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