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营口工业明胶流向8省做食品 辽宁9城中招

营口工业明胶流向8省做食品 辽宁9城中招

发布:2017-04-01 06:46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013年以来,仅营口地区涉案犯罪嫌疑人就购入了5吨工业明胶,其中1.4吨被制作成数十万公斤有毒有害食品,销售到市场,且从未被查获,监管部门哪儿去了?

核心提示: 2013年以来,仅营口地区涉案犯罪嫌疑人就购入了5吨工业明胶,其中1.4吨被制作成数十万公斤有毒有害食品,销售到市场,且从未被查获,监管部门哪儿去了?

营口工业明胶流向8省做食品 辽宁9城中招


工业明胶

餐桌上的香肠、凉皮、皮冻,竟来自臭气熏天、苍蝇遍布的黑窝点;工业明胶、工业大粒盐化身“佐料”。辽宁营口警方近日破获系列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查获6000多公斤有毒有害食品,端掉7个黑加工点。这背后,是价值近亿元的工业明胶流向全国8省数百个市县(区)镇。

近亿元工业明胶成香肠“佐料”

在营口市老边区一处不到300平方米的简陋院落中,窗户全部被塑料布封死,院内三口铝锅,工业明胶、亚硝酸盐、工业大粒盐装在白色塑料袋,堆在一侧。

营口市公安局老边分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教导员钱瑞青告诉记者,每天凌晨,院内都会支起柴火烧制,香肠、凉皮等半成品出炉后,被放入污渍遍布的麻袋或白色塑料盒中,待冷却成型重新包装后被销往市场。

这样的黑加工点不止一个。一周之内,营口警方先后查获了7个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窝点,收缴非法添加剂工业明胶3600公斤,工业用亚硝酸钠1公斤,复配水分保持剂2公斤,高强度建筑胶4公斤,毒香肠2135公斤,毒凉皮3562公斤,毒皮冻750公斤,收缴加工设备6套,初步统计涉案金额约260万余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

查获的工业明胶只是冰山一角。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这些工业明胶大多来自吉林省通化市。2012年以来,当地的一个犯罪团伙以每吨1.5万元的价格购进数百吨工业明胶,换成食用明胶包装袋或无标志的白编织袋,加价销往黑龙江、吉林、辽宁等8个省数百个市县(区)镇,仅辽宁就有9个城市“中招”。这些工业明胶大多被制成有毒有害食品,涉案总金额近亿元。

问题食品“畅销”三年

2013年以来,仅营口地区涉案犯罪嫌疑人就购入了5吨工业明胶,其中1.4吨被制作成数十万公斤有毒有害食品,销售到市场,且从未被查获。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有群众提出质疑,有毒有害食品“畅销”3年无人管,监管部门哪儿去了?

“现在有毒的食品种类太多,相关检测难以覆盖。”营口食品药品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毒有害食品大多在“黑窝点”炮制,比较分散,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监管存在一定难度;食药监部门没有搜查权,即使到了黑窝点门口,只要他们把门关上我们就没权进入,只能请求公安部门协查。

据了解,这些黑窝点普遍没有工商营业资质,制作过程中排污等不符合环保要求,违规添加的工业原料严重违反食品安全要求。然而,营业3年来制作销售数十万公斤有毒有害食品,并没有受到相关处罚。

与“毒胶囊”案相比手段更隐蔽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与两三年前轰动全国的“毒胶囊”案相比,如今这些犯罪团伙作案手段更加隐蔽,间歇性、流动性强。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违法成本和获取暴利之间不成正比,一般罚款了事,判刑也短。

辽宁华君律师事务所律师吕海山认为,《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虽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但仅是改变对于罚金刑的设定上,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有期徒刑依旧保持在相对较低的程度。加之一些县区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年龄偏大,人手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资金有限,无法适应严峻的监管形势。(文/新华社)

■工业明胶危害

会造成人体慢性中毒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敏称,制革厂在鞣制皮革时,要使用一些含有金属元素铬的化学制剂。鞣制、整理后才舍弃一些碎皮,这些碎皮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铬。金属铬会破坏人体骨骼以及造血干细胞,长期食用会导致骨质疏松,严重的会患上癌症。铬对人体健康的这种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在2年以上才会显现出来。

工业明胶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铬是动物和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之一,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的三价铬。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的价态有关,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高100倍,属于强氧化剂,若它进入体内,取代了正常的铬离子,会导致皮炎、溃疡、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等,严重时会引起贫血、肾炎、神经炎等疾病。重金属铅会导致人肠绞痛、贫血和肌肉瘫痪等病症,严重时可发生脑病。据《梅州日报》

■评论

守卫“舌尖安全”

监管必须前置

日前,营口警方破获系列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查获6000多公斤含工业明胶的黑心食品,端掉7个黑窝点。警方调查发现,吉林通化一窝点将数百吨工业明胶充作食用明胶销至8省制成食品。几天前,银川警方也捣毁了一个利用工业明胶加工皮冻的黑作坊。此前浙江也曾查获使用工业明胶、甲醛制作的超万吨“毒鸭血”。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氨,从吊白块到工业明胶,近年来工业原料流入食品加工领域被制成黑心食品的案件不断被查处。但遗憾的是这种事后的“灭火”力度有限,被查缴的黑心食品往往只是少数,更多的已经被销往各地,甚至已经端上了人们的餐桌。类似案件一经公布,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吃下一颗“定心丸”的安心,而是吞下一只苍蝇的恶心。

事后“灭火”总不及事前防患,守卫“舌尖安全”监管必须前置。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事后惩处机制下,一次次通过案件查处来修补制度,只不过是在老百姓不断被伤害中寻得些许进步,这无疑令人心痛。

末端治理、事后查处对维护食品安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往往堵得了溃口却防不住行业的沦陷失守,无法从根本上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问题暴露的不仅仅是不法商贩的失德和监管体系的滞后,更深层问题是现行食品安全管理标准过低。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前置监督必须标准先行,把篱笆扎得更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食品生产、加工、制作等各环节安全标准,为企业划定红线,为事前监督提供依据。

要实现源头治理必须让监管部门的手伸得更长些,改“坐堂”式监管为动态监督,把监管前移到食品加工一线和原材料市场中。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联动,加强对可能流入食品加工领域的工业原料的监控,完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实现工业原料和食品原料的物理隔离。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拳头要再硬些,不仅要对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加大依法惩处力度,还要强化对监管部门的督查问责力度。在让百姓吃得安心这件事上,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