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食品 > > 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莫等“饿了”才去重视

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莫等“饿了”才去重视

发布:2016-03-27 16:5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去年11月底,海峡都市报就连续报道多个网络点餐制餐窝点乱象,引市民关注。昨日,记者逐一回访,之前曝光的制餐窝点基本已被取缔,但又现新的无证窝点,在“饿了么”平台“洗白”做起生意。监管部门表示,已约谈“饿了么”福州区负责人,要求其提供线上餐

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莫等“饿了”才去重视

去年11月底,海峡都市报就连续报道多个网络点餐制餐窝点乱象,引市民关注。昨日,记者逐一回访,之前曝光的制餐窝点基本已被取缔,但又现新的无证窝点,在“饿了么”平台“洗白”做起生意。监管部门表示,已约谈“饿了么”福州区负责人,要求其提供线上餐厅的全部信息,之后,将下发给各辖区部门逐一核查。(3月18日《海峡都市报》)

对网络订餐平台要约谈更要问责

自从被央视曝光后,对网络订餐平台已成人人喊打之势,各地监管部门开始密集约谈进入当地市场的订餐平台。笔者认为,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监管部门势必本着高度负责态度,严肃查处网络订餐平台放纵黑心商家的违规行为,而非仅仅止于约谈。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平台应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发现食品经营者违法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监管部门,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应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服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提供商家真实信息的,应对商家造成消费者的损失先行赔付,其明知或应知商家有违规行为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出发,网络订餐平台均应对入驻商家尽到监管义务。不仅应审核商家的身份信息,更应审查其是否取得相应资质,是否具有合格的生产经营场所。但现实中,“饿了么”等平台不仅未尽到基本审核义务,反而默认无证商家入驻经营,甚至引导商家虚构地址。可以说,其放任乃至纵容无证餐饮店铺的行为,无疑等同于让黑心餐饮商家通过“互联网+”祸害更多人的身体健康。假使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与商家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的共同犯罪。

据报道,“饿了么”网络订餐平台曾因审查不严,于2015年11月被罚款12万元。而今,再次曝出其管理混乱,审核把关不严,纵容违规商家等问题,证明其并未吸取教训,及时整改。由此,监管部门就不应仅仅是以欠缺法律拘束力和威慑力的约谈手段来规范网络订餐平台。完全有必要对其违规行为立案查处,并作出相应行政处罚。而且这种处罚的严厉程度应以违规入驻商家的数量为主要参考标准。

只有提高网络订餐平台的违规成本,才会倒逼其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利益刺激下,基于扩张规模压力,这些平台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放纵违规商家,甚至帮助黑店洗白。此外,完全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水平,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如要求网络订餐平台将商家信息接入监管部门数据库,一旦商家资质不符,就能及时发现查处。同时构建黑名单制度,防止违规商家换个“马甲”再次经营,危害他人。

精彩短评

食品安全莫等“饿了”才去重视

约谈网络电商第三方平台负责人,只能是加强责任,让责任更清晰,只能对电商严格身份认证;但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对业主的食品经营者在第三方平台内完成身份认证,只能是身份合法,并不能保证他们生产出来的食品就一定是安全的。因此,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为了保护各方利益不受损失,根据责权利分工不同,有关部门更应该对实体店进行实地检查,方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食品安全莫等“饿了”才去重视,一旦饥不择食,发布消费警示也无济于事。(韩玉印)

监督网络订餐平台别忽视群众的力量

相关部门要加强《福州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的大力宣传,让这个办法人人皆知;对举报者实施奖励的同时,不妨对举报成本核实之后也予以支付,以让举报者更有积极性;开通微信、微博、短信、书信等更多的举报方式,并保证举报者的信息不被外泄。

要知道,6000多家线上餐厅的背后有数万、数十万甚至更多的消费者。如果相关部门能这些消费者都同自己亲密合作的话,就等于是为自己增加了数万、数十万甚至更多的监督员。由此,就能让相关部门有的放矢地对无良线上餐厅予以精准打击。(陈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