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韩教授建议应由相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加以设计,把监管部门和学术机构同时纳入,双方信息共享。监管部门在总结、帮助学术机构转化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应根据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和公布不可食用的物质名单,并提供相应的检测办法,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
都希望把责任的"球"踢给别人
根据台湾中油公司嘉义炼制所向稽查人员表示,查出塑化剂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台中市大雅区的"昱伦生物科技公司"为代工厂,从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目前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与台湾"塑化剂"寻找元凶遇到的问题一样,虽然德国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大肠杆菌,但无法确定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黄瓜受污染的地点可能是生产地,也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或销售的超市。
其实,专家们建议的联防体制,不仅适用于两岸间,在产业链全球化的今天,更适用于国际间建立联防机制。因为在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危机中,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确保独善其身。
在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之际,正逢大洋彼岸的欧洲遭受由"毒黄瓜"等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如何化解这类危机,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唯一出路是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全球化给食品业带来的变化是,食品供应链分布区域极为广泛。供应商的多元化,增加了进口国管理的难度,出现问题的机会相应增加。一旦危机发生,薄弱的全球治理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途径发现问题根源。欧洲疫情发生后,寻找病菌源头遇到重重困难。
根据台湾中油公司嘉义炼制所向稽查人员表示,查出塑化剂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台中市大雅区的"昱伦生物科技公司"为代工厂,从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目前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与台湾"塑化剂"寻找元凶遇到的问题一样,虽然德国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大肠杆菌,但无法确定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黄瓜受污染的地点可能是生产地,也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或销售的超市。
与此同时,维护本国或地区利益成为危机发生后有关国家的主要诉求。其结果是,有关国家都希望把责任的"球"踢到别人身上。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角度看,"塑化剂"风波和"毒黄瓜"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在处理未来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中可能面临的困难。针对全球治理上的短板,国际社会必须未雨绸缪。
专家指出,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机制,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生危机,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要无理指责,而是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二是完善后的治理机制要实现信息透明,无障碍流通;三是决策机制要公平。有效的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机制,应能保证政府、民众团体、国际组织、企业和学术机构等有关各方通力合作,建设一道共同的防灾大堤。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高彦明认为,在预防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方面,各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相互协调、更新和信息共享是十分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