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2015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在同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尚德守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是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法治、监管、企业等领域和媒体和公众等环节,都是食品安全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6月15日《中国经济网》)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每年的“3·15”前后,食品安全的投诉总是居高不下。特别是当前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数量大幅攀升,重大、恶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一些不法犯罪分子顶风作案,例如相继出现的苏丹红、瘦肉精、毒奶粉、毒豆芽、地沟油、问题胶囊、病死猪肉、毒生姜、老鼠肉等系列案件,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充满忧患地指出,食品安全,那可以说是天大的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治乱需用重典。特别是“两高”发布司法解释“严打”食品安全犯罪以及“地沟油”首入刑罚,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问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到法律实践的深化和转变。
所以,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不能仅仅着眼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还要除恶务尽,加大对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相关环节的监管与打击力度,扫除滋生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环境条件。只有食品领域链条全覆盖,产品全覆盖,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编织严密的刑事法网,才能让不法分子无所遁形、无处藏身。 另外,还要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严打”决不能停留在“空喊”上,如果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光打雷不下雨,非但起不到震慑作用,还会让一些不法分子心存侥幸,甚至变本加厉、更加疯狂。所以,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绝不能上演“老鼠爱猫”的游戏。
最为关键的是,要真正达到严惩并有效地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目的,既需要加大案件公开处理和法制宣传的力度,更需要各行政执法机关加大监管力度,需要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列中,能够让每一个公民和每一个消费者同仇敌忾,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因此,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必须将所有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件依法进行公开开庭审理,把所有的犯罪分子的罪恶行径放在阳光下,让民众看透他们的手段以及本来面目,了解他们的一些狡猾的手法,然后,才知道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有必要进行一些法制宣传工作。比如及时发布审判信息、庭审直播、加大和媒体的配合力度,对媒体敞开大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典型案例。通过媒体及时宣传,危害食品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便天下大白,既可以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也可以有效的震慑犯罪,提醒广大民众能够及时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让食品安全问题实现“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