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脏得不得了”的内幕刚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媒体又曝出海口一些小学校园周边“五毛食品”泛滥成灾,海口市随即于3月16日启动小学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对“五毛食品”进行围剿。
“五毛食品”大多滥用添加剂,味道够香够辣,加之价格低廉,对中小学生具有“挡不住的诱惑”。但其中不少或属于“三无”食品,出自黑心作坊,质量安全难以保证,是不折不扣的“问题食品”。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正处在身体、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反应比成年人更敏感,危害也更大。在食品安全丑闻相继曝出的这些年,老百姓吃得本就不甚放心,而当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强的儿童遇上问题食品,更是令家长们不寒而栗。
实际上,问题食品包围校园,不为海口所独有,而是在全国许多地区屡见不鲜。从2005年的雀巢奶粉碘超标,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已被国外禁用多年的食品添加剂被允许添加在我国儿童食品中……一次次儿童食品安全领域内公共事件的爆发,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对儿童食品进行特殊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趋势,欧盟、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制定了儿童食品的特殊保护规则。目前,我国关于儿童食品的法律文件效力层次较低,监管体制和赔偿机制还不健全,有必要针对儿童食品安全作出专门规定,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包括明确儿童食品安全的标准,实行食品营养强制标签,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等,真正为儿童食品把好安全的大门。
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进行集中整治当然必要,但若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此类整治行动,则未免不够现实。想建立起一张覆盖食品从工厂、市场到舌尖整个生产流通环节的监控网,要改变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现状,需要强调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形成对违法违规者的多元威慑。如果总是打不疼、打不死,笃定的收益远远大于预想的风险,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就会发生,不闯红灯就会落后的“红灯效应”就会被放大,避免食品生产企业的“道德风险”也就无从谈起。走出困局的最大启示,是用系统的制度呵护良心,用严苛的法律捍卫道德。
关于“五毛食品”,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在城市对食品安全监管愈加严格的同时,农村却不时沦为监管盲区,成为问题食品的重灾区。保障食品安全,我省已经频频发力,今年还将“建设海南省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坚定维护食品安全进程中,农村不应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