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一五零生命:干细胞再次被送上太空,向科学家致敬!

一五零生命:干细胞再次被送上太空,向科学家致敬!

发布:2019-07-24 17:1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6月24日,3D打印的干细胞由瑞典国家航天局在Maser14上成功发射至太空。此次实验旨在加速3D神经干细胞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为研究重力变动对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事实上,干细胞已不止一次被送上了太空研究,以干细胞为中心的研究已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

  6月24日,3D打印的干细胞由瑞典国家航天局在Maser14上成功发射至太空。此次实验旨在加速3D神经干细胞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为研究重力变动对干细胞特性的影响。

  事实上,干细胞已不止一次被送上了太空研究,以干细胞为中心的研究已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

  干细胞即为起源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群体,具有修复组织器官、调节免疫功能的特点。其实,干细胞的研究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干细胞的发现与演变吧,了解干细胞疗法的由来!

  1867年,德国实验病理学家Julius Friedrich Cohnheim在研究伤口炎症时发现了干细胞,并首次提出了骨髓干细胞概念。

  干细胞真正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首次使用干细胞修复受损组织的想法。

  在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伤亡惨重,而那些幸存者后来因光辐射、热辐射、核辐射也相继患上各种恶疾,癌症、白血病、骨髓瘤等,接连死亡。临床人员发现,那些幸存者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停止了造血。

  后来到1963年,加拿大科学家McCulloch和Till才揭示了:骨髓干细胞不仅能分化为造血干细胞,还能分化成数百种不同类型的人体组织细胞。正是辐射而导致了骨髓干细胞受损或破坏,停止了分化。

  基本上,抗辐射损伤的实验是干细胞实际应用的基础。到了1974年,Alexander Friedenstein及其同事第一次从骨髓中分离出这种干细胞,证实了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更新能力,并鼓励其他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干细胞移植应用,干预一些重大疾病。

Alexander Friedenstein

  直到1991年,Arnold Caplan将这种骨髓细胞正式命名为“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发表了许多关于胚胎发育和骨骼,软骨,肌肉,肌腱,真皮和其他组织的组织工程修复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团队确定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和向性活动,这一点表现为在组织损伤或炎症部位分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活性分子。

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与研究,让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干预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血液疾病、骨髓中移植等方面也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1981年,Martin和Kaufman从小鼠胚泡内细胞群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建立了胚胎干细胞适宜的体外培养条件,培育成干细胞系。

  英国生育学家John Bertrand Gurdon和日本Shinya Yamanaka教授将一小部分转录因子导入分化细胞足以使细胞恢复到多能性状态,发现成熟细胞可转化为干细胞(即iPS),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至此,干细胞的研究腾飞起步,多年以来已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并逐步进入临床应用中。目前干细胞已在多种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症、渐冻症、脑卒中、卵巢早衰、肝病等)凸显巨大的应用价值。

  干细胞的研究发展为人类医学开辟了一扇新的大门,转变了以往的临床应用方法,虽然目前干细胞技术还只在小范围内应用,但近年来干细胞已经在各大媒体以及科普教育中广泛普及,不用多久干细胞疗法必将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此你怎么看?

  当然,干细胞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辛苦付出,我们应该向科学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