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手上都沾了血,每个人都成了罪恶的共犯,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罪。
在小说中,莉迪亚嬷嬷是一个哲学金句制造机,多数对于现政权的解读和阐释都不出自女主角之口,而出自莉迪亚嬷嬷。
在电视剧中,莉迪亚嬷嬷(安·唐德饰)仍然保留了最高权力解读者的这重身份,但暴力的成分更多——莉迪亚嬷嬷认为电击可以使人变成吾主温顺的羔羊。
长了双腿的子宫们在大主教家和超市两一线间活动,谦卑地低着头,既不直视、也不斜视。见面寒暄使用固定用语,一方说“祈神保佑生养”(Blessed be the fruit),另一方回答“愿主开恩赐予”。
阿特伍德预测原教旨主义占领美国后的社会常态:这种套路即限制了人们的交流,又时刻提醒她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小说以使女“奥夫弗雷德”与大主教的司机尼克偷情被尼克告发,使女被天眼带走为终结,鉴于电视剧在前三集展示了大量出现在小说结尾的内容,新世纪的新气象很可能会以新情节展现在电视剧之中。
奇怪的是包括主演在内,这部剧的所有创作者都异口同声地否认《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女权题材电视剧。尽管电视剧中的延续了女性反抗者和男性压迫者的性别结构,但新世纪的口号是“女权即人权”,所以电视剧主创将之解读为“一部讲述女人的故事”也不能说有错。
“女权”近几年被污名化的迹象愈发严重,大概旗帜鲜明地亮出“女权”的标签,很可能会损失一部分先入为主的观众。
另外,女性主义视角总被个别人认为是视野狭隘的代名词,放在反乌托邦、近未来的这个大范畴里,显得颇有些“小家子气”。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早期也否认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使女的故事》中有女性叙事和女性视角反思,但不快乐的不仅仅只有女性,那些道貌岸然的男性也无法在生活中找到乐子,因为阶级结构决定无法分配到女性的男性郁闷得要死……
如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否定“女权”标签,但它的第一集片尾曲用了莱斯利·高尔的名曲《我不属于你》(You Don’t Own Me)让这一番说辞听上去像掩耳盗铃罢了——“你不拥有我,我不是你众多玩具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