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好的一个健康孕妇,怎么突然就成了病人,‘病历’两个字让我感到很不爽……”“每次去产检,我都要到病史室去取自己的病历卡,其实这里面存的都是以往的产检记录,难道就不能改个好听点的名字……”昨晚,记者在经常上的一个网络准妈妈群中,发现十几位孕妇正七嘴八舌议论着。 记者随后通过电话和MSN采访了六位未加入该群的孕妇,多数孕妇不希望医院把自己称为“病人”。
家属忌讳 “病历”二字太不吉利
36岁的孙女士是位有5个月身孕的的准妈妈,日前母亲陪她到区妇幼保健院产检,看到女儿手中拿到的一本病历卡,敏感的孙妈妈当即感觉这种叫法不妥:“只有生了病的人才用门诊病例卡看病,我女儿是正常怀孕检查,怎么能称‘病’呢,这个字本来就让人忌讳的,如果我对一个没病的人说‘你有病’,他肯定不高兴的……”
固执的孙妈妈决定为好不容易有了身孕的女儿寻找一家不用病历卡的专业医院去检查,但她连续找了三四家,发现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没有办法了,总不能不让女儿去检查吧……其实很简单啊,把病历卡改名叫孕妇保健卡什么的就可以了。”孙妈妈无奈地告诉记者。
孕妇提议 医院能否做到人性化
从事财务工作的准妈妈付小姐坦言自己对“病历卡”的称呼不是很在意,但如果医院对此有新的改进,她会感到很欣慰的。付小姐告诉记者,其实孕妇们早在怀孕初期到社区卫生中心建小卡时,就会收到一本制作精美的上海市孕产妇健康手册,里面除了个人资料的详细记载外,还可以将每次跟踪检查的信息登记进去,更有不少实用的孕期保健常识。
如果医院在制卡时参照这种做法,肯定会让孕妇们感到愉快的。在媒体工作即将临产的准妈妈高女士认为,沪上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推出了不少措施,但在人性化服务方面需要再加强。遗憾的是,连一些民营医院都意识到这些,把前去就医的患者叫“客人”了,而国家公立医院却依旧沿用以前的叫法。
事件回应
专家解释 病历卡方式国内外通用
“怀孕和生产的确是个自然的过程,不能一刀切把孕妇称之为病人。”国际妇婴保健院原副院长程怀瑾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过,目前很多发达国家也同样以病历卡的形式对孕妇进行检查跟踪。孕妇使用门诊病历,这也是国内医院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惯例。
其实,国家在对专业妇保医院进行命名时显然也注意过这些问题,如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所等,没有单纯地命名为“医院”。程教授还指出,孕期到生产的整个过程其实也是个病理的过程,随时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水肿、呕吐、尿路感染甚至胎儿和新生儿疾病,医院正承担着一个不断筛查和降低各种隐患和风险的角色。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孕妇也应意识到怀孕作为一个自然过程的同时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医院为难 改个名字并非简单事
一位妇婴专业医院医务处人士告诉记者,将“病历卡”更名为“孕妇保健卡”“产检档案册”等做法,他们不是没想过,但要更名需报上级卫生部门,甚至可能是国家卫生部统一发文,一两家专业医院是无权自行改变这种称呼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产科主任认为,一些民营机构将病人称为“客人”甚至“客户”等,很可能是他们的一种经营手段,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法,也不可能有接待危重病人的能力,在那里病人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但医疗效果可能得不到保障。
而沪上一些较大的妇婴专科医院承担了大量的手术和疾病治疗工作,是不可能有过多的精力去钻研一些小节的事情,而具体的实施模式还要上级卫生部门来定。(记者王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