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乳房 > > 【书单】哪有那么多“当代《围城》”?学院小说的几种真实面貌(2)

【书单】哪有那么多“当代《围城》”?学院小说的几种真实面貌(2)

发布:2019-02-08 06:01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这本书似乎是一部中国版的《斯通纳》的故事(事实上这个故事比《斯通纳》引入中文版的时间还要早)。《灵魂的两驾马车》与《斯通纳》的相似之处在于,小说的主人公长根也是一位农村出生的、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文学

这本书似乎是一部中国版的《斯通纳》的故事(事实上这个故事比《斯通纳》引入中文版的时间还要早)。《灵魂的两驾马车》与《斯通纳》的相似之处在于,小说的主人公长根也是一位农村出生的、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文学教授。出场时他已经是正教授了。书里写道,他经历了学士、硕士、博士阶段,写了无数论文,填了无数表格,从助教做起,陆续当上了副教授、教授、博导,现在已经站在了“大学职称阶梯上的最高一级”。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在四十岁前就做到中国一流大学的正教授,已经算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他却发现,“自己俯视的不过是一片沙漠。”

他的妻子也如斯通纳的妻子一般,是一位出生在城市的姑娘,夫妻两人之间由于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的种种差异,在婚姻生活中产生了许多龃龉。在一次讨论“中国今天的文学主题应该是什么”的作家与评论家的沙龙中,长根教授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并与她产生了一段婚外情纠葛。与《斯通纳》中的婚外恋是“情欲与学问统一的”不同,这份纠葛开头是甜蜜的、充满激情的,后来却变得狼狈不堪——这位女作家显然并不是她所声称的性自由者,她用尽各种手段逼他跟妻子摊牌、与自己结婚;他节节败退懊悔不已,仿佛通俗的爱情泡沫剧里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此时孤立无援的长根教授,向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郑教授求助(他和许多本科生研究生都上过床),对方给出指点:拒绝女人的纠缠是没用的,要让女人主动向离开你。

通过讲述这位以当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教授与女作家之间的关系,小说侧写出了当代文坛的某种生态环境。教授的评论对于年轻的女作家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随着在中文系地位上升,他对于女作家的性吸引力似乎也增加不少,女作家们对他“拍马屁”,因为她们相信这可以让他写出正面的评论,他就像“一扇通往文学史的大门”,教授和评论家的身份赋予了他“男性的力量”,让他成为了中文系诸多女生的“崇拜和色情想象的对象”。由于女作家的关系,教授本人也加入到了作家与编辑的晚饭聚会中来,这场聚会仿佛是一次资深编辑向文坛新手传授经验的盛会。在场全是年轻的女作家,在教授的眼中,有几个还算漂亮,其余的不算漂亮,“但都摆出漂亮的架势。”杂志编辑向女作家们传授写作经验,比如应当有节奏地推出新书,因为同时推出许多作品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应当用三四个月完成一部长篇,“伟大的作品,实际上都是在瞬间写成的”;以及有许多获得评论家好评的书卖得并不好,但如果想在文学界占据一席之地,她们需要评论家的评论。

长根教授并不赞同这位资深编辑的见解,他有着自己的文学主见。在一次名为“中国文学的现状”的会议上,他听完熟悉的牢骚论调,发表了一段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批评。他认为,无论是农村文学还是城市都已经过时了,“这些作家描写的,是人们已不再有的情感;他们所讨论的,是人们已不再关心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们写的是伪文学。”他的批评也自然引来了作家们的反对。一位女作家回应说,评论不过是一种“手淫”的学问,“你们批评家只会说些空话。你们总是在呼唤什么伟大作品,为什么你们自己不写一本出来给我们瞧瞧?”批评家称作家写作“过时”,作家称批评家批评为“手淫”,二者彼此攻讦,讨论毫无进展,即使是长根这样与女作家有过“亲密接触”、对文坛运作已经非常熟悉的批评家,也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样滑稽的场面之中。

《换位》:考试制度、推荐信、研究方法的种种荒唐

【书单】哪有那么多“当代《围城》”?学院小说的几种真实面貌

[英]戴维·洛奇 著 张楠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1年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著名的“学院三部曲”之一是《换位》,这部小说详尽地体现了他对于学院具体制度的讽刺与反思。《换位》讲述了一位英国教授与一位美国教授交换位置访问对方院校的故事。首先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学业淘汰考试制度, 小说主角之一斯沃洛教授就是被这种考试体制培养又摧毁的。斯沃洛教授热爱考试,总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他是这样准备考试的——首先将自己变为一个承载知识的容器,用书本中经过提炼的知识填满大脑,再在考试中恰如其分地将这些知识倾倒出来,从考试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直到大脑回到空空如也的状态。在需要考试的岁月中,他一再地重复这个“清空—填满—倾倒—清空”的循环,他不需要贮藏什么知识,因为就如同戴维·洛奇所写的,“他掌握知识有多迅速,知识漏失也就有多快。”如斯沃洛教授一般经历了层层考试筛选的英国学生们,在抵达研究生阶段之后,会变得“孤独又绝望”,因为所有的考试都结束了,他们不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戴维不无讥讽地写道,在人群中,凭借呆滞的目光就可以轻易地辨别出他们,“那是患上炮弹恐惧症的老兵的迷离眼神。”在这些研究生终于如愿进入学术道路、取得晋升甚至当上了系主任之后,他们就会带着怀旧的心态看待过往的考试岁月,至少那时他们头脑清醒、积极进取、目标明确。

除了考试制度,戴维·洛奇揶揄的还有英美学院的推荐信制度。在《换位》里,英文系教授在飞机上偶遇过去的学生,这位学生因为不学无术,未能在本校继续读研究生。毕业后,他热爱满世界地申请职位,作为推荐人,教授经常会收到各种推荐信评估邀请。然而令他哭笑不得的是,这位学生的志愿跳跃得非常极端,有的时候他渴望成为外交部的文化参赞,有的时候又愿意去某个螺丝公司做工头。教授觉得不胜其烦,于是他开始隐瞒对这位学生不利的事实,对所有的邀请都回以热情洋溢的推荐语。结果,这位学生竟然成功地进入了美国某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他们再次相遇时,教授的感觉是自己犯了“伪证罪”。因为不想耗费心神而草率敷衍,反而让不学无术的学生进入了研究生院,这也是看似靠谱的推荐信制度的疏漏之处。

从《换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学者研究方法的反讽。与英国教授“互换位置”的美国文学教授莫里斯·扎普的学术研究宏愿就是一步步地覆盖名家作品,令他人无研究可做。比如对于简·奥斯丁,他要做一系列的评注,涵盖这部小说的所有研究角度,从历史的、传记的、修辞的、神话的,到弗洛伊德的、荣格的、现象学的,对于其他作家也要一一炮制这种研究方法,也许还会用上计算机和研究生团队,让他人再没有话可说。 而这些研究具体有什么价值,他又是为了什么而研究,根本就不重要。

《我带你去那儿》:哲学系女生的哲学式爱情

【书单】哪有那么多“当代《围城》”?学院小说的几种真实面貌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著 顾韶阳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