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医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日前,有媒体报道预防风湿疾病的特效药长效青霉素(即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相继在济南、安徽等地断货。济南一位市民甚至为了孩子专门到北京购买此药。而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他巴唑、放线菌素D等一些疾病或手术中常用廉价药正逐步断供、消失,导致一些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甚至面临用药危机。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某药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韩军(化名)认为,廉价药消失在于部分经典廉价药物因其疗效已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被新药替代,比如一些抗生素。还有一些特定时期的药品随着医疗条件提高,患病人数减少而消失,如对付蛔虫的“宝塔糖”。还有的被发现有严重的副作用,所以被淘汰。此外,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盈利空间太小,也是廉价药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华商报报道,有业内人士指出,以60片装的前列康普乐安片为例,30多年来价格一直是12.2元。然而,30多年原料成本涨了78倍,人工成本也涨了十几倍到几十倍。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药企利润越来越低,廉价药自然就成了“弃卒”。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副主任药师王华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缺货”很可能和其药性相关。“这是长效制剂,一周打一回,用的人本来就很少,一般医院库存也很少,存多了药品会过期,一旦用完了跟厂家衔接不流畅,就可能出现短缺情况”。
而越来越多高价药的出现,也挤压着廉价药的生存空间。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的张梦娜告诉记者,一些药企会通过改变剂型和给药方式等来开发所谓的“新药”,这些“新药”的有效成分并没有改变,价格却能抬高很多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就曾严厉谴责,一个药品换个行头、改个名,身价就立刻飙升,这些所谓的“新药”不仅坑害了病人,而且还养肥了蛀虫。
2006年《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医院可以进价为基础,以顺加不超过15%的价格销售药品。在“以药养医”体制下,15%的加成,导致结果是手握处方大权的医院趋向采购高价药,因为药价基数大,加成绝对值就大,医院赚取的利润就更多。
即使之后的药改取消了药品加成,但医院、药店、采购部门吃“回扣”的现象依旧存在。因为其方式隐蔽,难以杜绝。某医药外企员工杨清(化名)告诉记者,廉价药盈利空间本来就小,加上回扣的原因,往往导致配送方和销售方都得不到利益,因此厂家多倾向于生产高价药,市场上的廉价药也就相对减少。
为了控制过高的药价,保障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供给,2009年8月,卫生部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遴选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用药习惯,平均增加210种。这类药物的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给付范围,并按基本医疗保险的给付标准支付。
国务院医改办数据显示,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全面覆盖,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后采购的药品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