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五六年前包括辉瑞、默沙东等企业都尝试了基层市场运作,甚至组建了基层队伍,但是整体效果都并不好,有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基层市场规模尚小,二是国内企业竞争激烈,三是市场操作难度过高。但是如今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切实提高了基层的吸引力。
2014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中国本土职业经理人王磊成为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裁。他的重点工作是拓展基层医疗市场,为此,2015年初,阿斯利康专门成立了设在商务部下的县域医院团队,负责商业渠道开拓。
2015年,赛诺菲也将对县级医院市场的覆盖列为其年度战略重点。据赛诺菲亚洲区高级副总裁龙贤礼公布的信息,目前赛诺菲已经覆盖了1500个县,并拥有超过1000名工作人员。
而默沙东和辉瑞等企业则选择了加大零售药店的市场投入,默沙东公司就专门成立了零售药店的开发团队。一直以来,外资药企对零售药店的定位都是OTC品牌的营销终端,但是随着处方药在院内销售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更多企业将零售药店也作为处方药销售的一个终端培养。
产品策略加快新药引进
总体而言,跨国药企的新药在国内销售并不乐观,正如上所述,国内的消费水平不高,而医疗报销额度有限,而新药一般价格高昂。但是放眼全球研发领域,药物的创新,特别是对于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肿瘤、糖尿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研发,一直是制药公司追逐的热点,而中国市场对这些重磅领域药物则需求强劲。
据了解,目前外资药企的新药占到了同期中国市场所有上市创新药物的80%以上。近年来,国内企业创新有所加快,而同时,跨国药企业在加快原创新药在国内上市的步伐。在不久前公布的拟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药品注册申请的19个品种中,有12个就是外资药企申报的。
多年来,外资药企原创新药进入国内的步伐较慢,这与我国药品注册审批进度较慢有很大关系,但是去年以来,国内药品审批注册大改革下,未来药品注册审评加速是显而易见的。考虑到原研药品销售增长乏力、新渠道拓展困难,加快引进新药成为很多跨国药企的选择之一。
看上中国研究能力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跨国药业巨头们正努力在中国的实验室里研发新药,或者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
在这个月初,跨国药企诺华投资10亿美元、在上海建设的研发园区正式公开亮相。据了解,诺华上海研发园区的新药研发项目主要针对中国及亚洲地区的高发疾病,一是癌症领域,包括肺癌、肝癌、胃癌及鼻咽癌;二是肝病领域,包括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目前,逾千名员工在此工作,其中包括约600名研发人员。
礼来、阿斯利康、罗氏、拜耳、默沙东、默克雪兰诺等大型跨国药企也早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多地建立了新药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