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药品终端销售额TOP10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药品终端销售额TOP10

发布:2017-02-16 15:21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从国内药品终端销售的角度来看,外资药企在华销售依然稳健,在中康资讯发布的2015年年度制药工业排行榜中,排名前100的外资药企就多达20家。

今年以来,外资药企产品降价压力陡增,先有浙江、湖南、福建等地药品招标过程中,外资药企大范围弃标,后有首批国家药品价格两款外资原研药大幅降价50%以上。在国内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药品降价对外资药企的冲击首当其冲。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药品终端销售额TOP10

2016年初,治疗罕见病的肺动脉高压进口靶向药物“全可利”主动降价80%,从每盒19980万降到每盒3996元,不仅成为价格降幅最大的药品,也打破了进口专利药一直以来的“贵族药”坚冰,成为中国医药市场的标志性事件,而更多跨国药企正走在大幅降价的路上。

实际上,跨国药企在华表现如何呢?

根据各大外资药企对外公布的情况,2015年赛诺菲在华销售额实现了20%的增长,辉瑞则获得了10%的增长,默沙东实现2015年全年8%的销售增长。礼来全年销售增长2%。表现好坏不一,从跨国药企在华销售额靠前的10家药企来看,销售额增长幅度主要集中在5%-10%。这与中康资讯此前发布的全年药品终端销售7.6%基本吻合。

从国内药品终端销售的角度来看,外资药企在华销售依然稳健,在中康资讯发布的2015年年度制药工业排行榜中,排名前100的外资药企就多达20家。其中有4家位列前十强。辉瑞制药以年销售额(以终端零售价计算)高达313亿元,位居榜首。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药品终端销售额TOP10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终端药品营收TOP10(亿元)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药品终端销售额TOP10

数据来源:中康CMH,销售额以终端零售价计算

多年来,外资药企凭借原研药单独定价优势,在中国主要大城市等级医院销售势头锐不可挡。相较而言,外资药企的创新药在国内销售表现并不亮眼,这与国内平均消费水平低、医保支付制度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在中国,临床使用的60-70种专利药以及150-160种专利过期但无仿制的独家药,大多属于外资药企产品。有研究显示,创新药在中国最高零售限价,有三分之一高于国际公开价格。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多年,但是在国内医保控费的背景下,外资药企原有的战略模式遇到了瓶颈。这从近年来外资药企在华销售增长幅度逐年下滑可以看出来。

相比国内企业而言,尽管出现了2013年的行贿事件、2014年的裁员风波,以及2015年的大规模弃标事件,外资药企整体发展依然比较稳健。除了GSK业绩出现较大波动以外,其他外资企业在华依然滋润。

但是,今年形势与以往大不相同,先后有多家药企原研产品,通过主动或谈判的方式大幅降价,这对那些降价持观望态度的药企可能造成冲击,一另方面,国家医保控费的各项细则一一落实到位,在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渐行渐近,越来越多的优质仿制药竞争下,大批原研药降价之路只有一层纸的距离。

当然,为了应对原研药销售下滑带来的冲击,除了降价换市场,不少外资药企纷纷调整中国的市场策略,包括渠道转移、加快新药引进以及开拓本土并购。

价格策略降价换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发改委先后下调药品价格近30次,但是每次原研药都毫发无伤。这其中有相关政策的保护的因素,也有大多数国内企业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方面落后的因素有关。

原研药降价的转折点是葛兰素史克事件之后,包括外资药企在内的合规压力剧增,药企本身也感受到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但市场环境并未完全改变,外资药企相对其本土竞争对手,在合规的限制下,压力山大。

随着医保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家对医院药费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包括国务院规定2017年公立医院药占比不超过30%,各类辅助用药、高价药以及中药注射剂等品种受到严格监控。除此之外,市场也一直呼吁取消原研药单独定价,早在2011年发改委就取消了19种外资原研药的单独定价。

2016年外资降价药品

2015年在华跨国药企药品终端销售额TOP10

2015年7月,葛兰素史克对外宣布,对其3款乙肝抗病毒药物实施降价,降价幅度为20-30%,此消息引发业界对跨国药企药品价格关注和热议。早在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同月国家卫计委牵头起草了《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试点工作方案》,这意味着,定价方式的改革,将会对掌握绝大多数的原研药的跨国药企,带来极大的压力。

而在去年年底,由爱可泰隆公司研制生产的肺动脉高压治疗药波生坦,2016年1月1日起将由19980元/盒降至3998元/盒(规格为125mg*56片/盒),降价幅度达80%。在国内仿制药还没有上市之前,爱可泰隆主动大幅降价,一方面寄希望于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仿制药未上市之前,抢占主要市场份额。可谓一举两得。

而今年公布的三个重大疾病用药谈价谈判降价,其中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葛兰素史克的韦瑞德都属于外资原研药,从降价幅度来看,两家药企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分别下降了55%,67%。此次谈判结果也仅仅是开始,未来或有更多企业跟进。

不过,外资企业降价销售,过去的经验提示药价越低未必销量越好,此次药价谈判能否大幅拉动销量还有待证实。目前,很多药企仍在观望。政策并不明朗前,按兵不动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当然也有跨国药企表示,专利到期也不会降价,会采用停止生产由仿制药来代替的策略。

渠道策略渠道下沉

在目前的医改变革下,外资药企面临处方药价格下滑和合规限制的双重压力,难以避免处方药营收增幅下滑的趋势。在市场没有能进入药品和服务真正分开的良性循环之前,外资药企将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弥补处方药市场营收增幅的下滑。

从市场准入来看,外资药企多年来的主打市场依然是城市等级医院,而在近年来,城市等级医院的增速已经明显落后于零售药店和县域等级医院、城市基层医院。此前中康CMH发布的2015年中国药品市场报告,2015年城市等级医院的药品销售增速5.8%,而零售药店同比增长了11.6%,县域等级医院和城市基层医院分别增长了11.1%和9.7%。

外资药企虽然在主要城市的等级医院积累了一定的学术资源,但是在零售药店、城市基层医院和县域等级医院的资源却相对薄弱。而在国家倡导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基层医院以及零售药店的销售有望承接部分城市等级医院外流的处方,这对外资企业也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