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中医院发展“卡”哪儿了

中医院发展“卡”哪儿了

发布:2016-10-27 10:12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中医院发展“卡”哪儿了

   【健康中国·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  

 

今年7月,江苏省出台了《2016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表示将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2015年以来,一系列扶持中医药事业的政策在各地相继推出,给中医药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不少中医医生也表示出些许担忧:虽然中医发展势头良好,但隐患依旧不少,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中医院的发展问题。中医院的发展究竟难在哪?新的政策环境下,中医院又该如何抓住机遇,推动自身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中医院市场占比不足

 

早上7点,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大厅便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挂号处排起了长龙。“医院人工挂号处7点上班,我们凌晨4点就过来排队了。”江苏洪泽县患者赵翠凤告诉记者,她患宫颈炎两年了,为了治病跑了多家医院,最后还是江苏省中医院让她的病情有所好转。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学科基础雄厚,肾内科、肿瘤内科、妇科等皆是其特色科室。去年,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量达到472.36万人次,位列江苏省第一。

 

但放眼全国,并非所有中医院都像江苏省中医院这般实力雄厚。据《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6年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医院100强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上榜医院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0%,而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却没有一家中医院上榜。2015年我国医院总诊疗量为30.8亿人次,其中,中医院的诊疗量仅为5.5亿人次,只占到总量的17.9%。在全国的27587家医院中,中医院仅有3966家,市场占比不足15%。

 

    发展路上的三只“拦路虎”

 

“现今摆在中医院面前的,主要是三只‘拦路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彭国平认为,一方面,经济效益低下导致很多中医院不敢姓“中”。“中医诊疗项目利润低,一位拥有高级职称的医师为患者做一次颈椎推拿理疗的收费尚不足百元,而同样的项目,在社会营利性保健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则要高出数倍。一些中医院不得不取消某些收费价格低的中医诊疗项目,比如针灸、刮痧、拔罐等,而以西医疗法代之,以增加医院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中医内部人才的流失也是阻碍中医院发展的一大难题。”在彭国平看来,中医医生与西医医生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医学生中流行的“重西轻中”的思想,使很多中医学毕业生更倾向选择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方向,导致中医院人才缺口大。“甚至中医的子女也不愿学中医,很多特色流派后继无人。”

 

彭国平强调,除了内部的制约因素,不充足的政策供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现在加大了对中医的政策扶持,但如今的政策还不能满足中医院的发展需要。”彭国平说,“就拿中药制剂审批来说,特色制剂是中医院发展的根基,但新《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制剂不管临床疗效有多好,也只限于院内使用。这不仅阻碍了中医院发展,也影响了中医药的科研创新。”

 

    双管齐下才能顺利突围

 

面对现实困境,中医院该如何顺利突围,谋求发展?

 

“政策是中医院兴衰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范吉平建议,一方面,国家应给予中医院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适度放松对中药制剂的审批,激发中医药创新的活力。

 

除了政策层面外,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赵军宁认为,中医院自身也要发展特色制剂和重点专科。“中医与西医在发展策略上最大的不同,在于西医重广、中医重专。”赵军宁说,对于一家中医院来说,遍地开花很难,只有坚持特色、发展自己的专科,才能保障医院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刘金民也认为,破解中医院发展的瓶颈性问题,除了切实加大政府卫生事业投入等政策性倾斜外,中医院也应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根据群众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李晓东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