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中医是“奢侈品”

中医是“奢侈品”

发布:2016-09-19 08:12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中医是“奢侈品”,中医 奢侈品 仓皇

(原标题:中医是“奢侈品”)

九九归医

功利之心让人因为仓皇而生病,又因为仓皇而要求速效,于是我们看到了与高效率生活并生的“生活方式病”,诸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还有为了应对高效率而产生的中药西药化、“中医现代化”。

能成为“奢侈品”,除了资源的稀缺,价格的昂贵,还需要本身品质的精良,从这三点看,中医算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了。因为你除了难找到真正的地道药材,更难找到一个真正地道的中医,后者必须能将中医的精髓贯穿到治疗中。即便这三点都满足了,还剩下一个问题,这个想看中医的人,不能因为功利而仓皇,否则就容易犯焚琴煮鹤的大忌。

地道药材的稀缺和昂贵,不是跨不过去的坎儿。有钱的人很多,能去日本买药,去美国看病,买到“霍山石斛”、“东阿阿胶”都不是难事。但能不能找到地道的中医就难说了,这个地道不是包治百病的许诺,不是绝不外传的偏方、绝招,而是为医者高屋建瓴的治疗观,疾病观,这才是中医的真谛,才能成就地道的中医。

既然要高屋建瓴,牵扯到的就不仅是医术,还有医生本身的做人格局。当你遇到“绝对不能吃中药”的西医,或者是“做化疗就会死的”中医时,先要分析一下,是病情使然还是医生使然?这种对另外一种医疗方式或者其他医生的绝对排斥,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人,往小了说可能是同行相轻或者行业之争,往大了说则是对疾病和生命的认知无力。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是国际知名的病理学家,但他多次说,他下放基层的时候,找他开中药的人比开西药的人还要多。孙燕院士是西医肿瘤学家,却在被很多西医不齿的中医药中,创制出弥补化疗短处的中药制剂,这就是肿瘤病人常吃的“贞芪扶正”;何裕民教授是中医肿瘤专家,但却在他的新书《抗癌力》中,第一个提出了人体“抗癌力”的概念,能形成一个医学新概念,不仅因为有三十年的中医肿瘤临床实践,更因为有对西医的理会以及对疾病的哲学思考。

因为采访的关系,我和这些名医都有接触,能明显感到他们的“气场”,而决定一个人“气场”强大与否的关键是:能不能平和地接受异己?身为医生,这需要胸怀,也需要实力,前者出于对病人的悲悯,后者源于自身的包容力,如果以此衡量一门医学,那就是常说的“博大精深”吧。

只可惜,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寥寥无几,视野的狭隘、境界的低下,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多了匠气,病人也由此少了生机。在医学不断发展,病人却越治越多的当下,医生的眼界和格局不能不说是个重要问题。

再说回看病的人。人们对中医质疑,一部分因为中医不能速效。其实,西医进入中国不过百年,之前的治病救人,无论缓急,指望的都是中医。之所以现在觉得中医是“慢郎中”,一个是“疾病谱”的变化,一个是看病心理的变化,说到底,两者都源于急功近利:功利之心让人因为仓皇而生病,又因为仓皇而要求速效,于是我们看到了与高效率生活并生的“生活方式病”,诸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还有为了应对高效率而产生的中药西药化、“中医现代化”。

就算每种中药都能像青蒿那样,提出“青蒿素”这样的世界级成果;就算我们因为有了能精准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忽略虽然不够精准,但治疗范围远广于“青蒿素”的青蒿,这种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的方式本身,其实就是在与中医“恬淡虚无,病安从来”的疾病观相背离,只不过这已是社会之需,无法逆转,也就因此注定中医成为这个时代“奢侈品”的大势,而所谓“奢侈”,不仅是对“奢侈品”的高贵标榜,也是对贫瘠和仓皇的反向提示。

佟彤

(原标题:中医是“奢侈品”)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