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医 > > 健康中国需要科学中医(1)

健康中国需要科学中医(1)

发布:2016-09-08 11:07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以2015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为前奏,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史上,很可能是需要独立成章的一段。在2016年,广东迎来建设中医药强省十周

在2016年,广东迎来建设中医药强省十周年,高规格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并获得通过,再然后,就是今天在惠州罗浮山开幕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

这其中有多种因素叠加的偶然性,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对健康的准确理解不可少。先天基因、生活习惯、医疗水平、保障能力等等,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相对的,从常规的药物治疗到方兴未艾的基因治疗,保障健康的方式也有很多。不过,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承千载的传统中医药。

健康中国需要中医,尤其是需要科学中医。

作为东方数千年来的主流医学,传统中医药不仅有着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积累,还有着深厚的哲学内涵,是我们的先人们数千年的生存经验遗留下的宝贵珍藏。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这是《史记通鉴》上对中医起源的记载。另一本《通鉴外记》则说得更为详细:“氏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正是这些甘愿以身试毒的人,才有了后来治百病、救万民的中医药。

“中医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国医大师邓铁涛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应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验、便、廉”的优势,尽力设立中西医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当然,不论多么经典的药方医术,不仅一种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就诊疗技术受到严重局限的传统中医药整体来说,也不可能对所有病症或非健康状态都能“药到病除”。古人对这一点早有深刻领悟。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篇中,引述东晋学者张湛的话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然而,知晓传统中医药的局限,不仅不意味着对其失去信心,反而更加证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重要性,无数仁人名医正是以解救民众病痛为最高追求,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望杏林满山,终获得丹青留名,佳话传颂。

从中医药发展来说,也正是知晓病症繁多而诊疗方法有限,传统中医药才很早就发展出以“治未病”为旨归,以预防为本、防治并重为诊疗原则,以利用自然界有偏性的动物、植物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为主要方法,以“五禽戏”等强身健体锻炼方法为辅助的健康管理体系。

并非偶然的是,在现代医学发源的西方,同样经历了对健康从没有明显疾病到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变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药蕴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科学思想,不仅是呵护中国的健康秘诀,还是中医学奉献给全人类的健康医学“药方”,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有力工具。

《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这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主题演讲的题目。在笔者看来,这个主题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传统中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

屠呦呦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笔者在这里只想提起一个或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可以佐证中医药作用的小事。就在不久前,笔者拜访国医大师禤国维时,他向笔者转述了邓铁涛曾说过的一个细节:日本曾多年致力于疟疾治疗研究却收获有限,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的启发下改变青蒿素的提取方法,最终取得显著超越日本的研究成果。

在人们为屠呦呦的成就感到振奋时,也有一些人提出,屠呦呦的研究已经不属于传统中医药的范畴,因此并不能体现中医药的价值。

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屠呦呦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研究的种种条件确实是传统中医药不具备的;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中医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相促进的。正如屠呦呦的研究成就所揭示的,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需要从中医典籍中寻求灵感,而中医同样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创新发展,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

以中医科学大会召开地的惠州来说,葛洪采集罗浮山百种草药炼制的百草油就是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