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4日电(记者 仇逸)中医正教授、博导重读古文经典,也要负笈游学……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下发的“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全国第四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中,新增加了“强素养”内容,就是借鉴了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的经验,并由上海市承担全国人才这部分的培养任务。
记者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获悉,上海始终将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系统谋划、周密部署,全力打造一支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人才队伍。
针对当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上海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实施了“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项目,遴选出了30名活跃在中医临床工作岗位上的骨干精英为首届学员,学员皆为正高职称,且多为博导、硕导,以及国家重点专科或重点学科带头人。
研修班秉承 “厚基础、博文化、会新知”理念,设计了 “经典理论研读,临诊经验传承,人文知识学习,社科知识拓展”四项内容。采取“集中授课、名师指导、游学拜师、参观考察、自学自悟”等形式, 让学员完全远离日常事务的烦扰集中精力学习。
学员们以新的视角解读中医四大经典的真意和原意,,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开设了《四书五经》、《易经》、《中国古代哲学史》和《古诗词鉴赏》四门主干课程,以及《国学》、《书法》、《摄影》、《儒、释、道》、《红楼梦研究》、《古琴艺术欣赏》、《冲突应对》等人文拓展讲座,用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医学,提高中医人文素养,增进对中医学的领悟能力。
通过跟师,进一步学习名老中医的临证精华,对中医理论在影响人类健康方面的独到作用及中医理论对疾病预防的指导有了新的认识,中医临床思维有了新的突破。另外,在导师的支持和引荐下,跨地域、跨学科寻访中医名家,通过拜师、游学等临床实践,学习中医各种流派、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目前,这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7位学员已相继担任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以上的职务,2位学员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成为目前上海最年轻的市级名中医,学员们纷纷系统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共同编撰教材和学术专著。
日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30名国医大师和100名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朱南孙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教授荣获“国医大师”称号,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自尹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蔡淦教授等获“全国名中医”称号。本次评选,全国各个省、直辖市作为推荐主体,每个推荐主体限额推荐2名国医大师和4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是唯一一个推荐2名国医大师,并最终获得两名国医大师的单位,获评的全国名中医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处于领先。
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上海在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努力,逐渐形成了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基础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传承模式,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0个。
上海开创性地将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相结合,改革和创新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师承教育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充分遵循中医言传身教、传承学术经验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将现代中医师承教育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以中医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道德修养为内容,探索跟师学习为主线的学术继承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
在海派中医中,学术流派纷呈是其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如张氏内科、何氏内科、顾氏外科、妇科四大家、儿科四大流派、伤科八大家、针灸六大派以及推拿一指禅等,都沉淀深厚、独具特色,又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了上海近代中医学术的繁荣和临床优势的发挥。石筱山、顾伯华、陆瘦燕、朱小南、丁季峰、朱春霆……在上海滩,这些中医的名字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2011年,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正式启动,组织了曙光医院的石氏伤科、龙华医院的顾氏外科作为试点基地开展研究。2012年6月在试点效果显著的情况下,在全市范围招标遴选并立项共计15家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大力开展流派传承脉络系统梳理、学术思想提炼总结、流派优势病种和特色诊疗技术的梳理总结和临床研究、流派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流派文化建设和宣传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