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二平: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工作领域:中医方剂学教学及科研。研究方向:方剂配伍及作用机理规律研究。
□记者 杨振东 特约通讯员 陈辉 文 秦东仁 图
2016年5月2日,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友李秀敏教授因利用中草药治疗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有杰出贡献,获“2016未来健康技术奖”。这是继屠呦呦之后,中医药领域获得的又一项世界大奖。
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孙建中、校长许二平闻讯后,代表全体师生向李秀敏教授寄发贺信,很快收到回信。回信中,李秀敏深情地说,“河南中医药大学在我追求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塑造了我的中医诊疗事业基础和世界观。中医临床科研人员仍需要借鉴、学习和提高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水平。我校的传统医学领域更有相当多的瑰宝值得西方医学工作者学习借鉴。传统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整合诊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和缓解很多种疾病,为患者带来健康。把中医的优势呈现在世界面前,帮助更多的患者。”
李秀敏系河南中医药大学1978级中医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作,后被美国西奈山医学院聘为教授。她长期从事免疫系统与过敏性疾病研究,成功从传统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疗哮喘、食物过敏及其他过敏性疾病,“治好了别的医生不能治的病”,取得了业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作为李秀敏步入中医殿堂的第一站,河南中医药大学是怎么培养出像李秀敏这样的业界精英的呢?它为中医栋梁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生长土壤和成长环境呢?中医药发展路在何方?就这些问题,大河健康报中医药学刊记者于6月6日上午专访了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
传承是前提,深研经典,注重临床
记者:许校长好!再次祝贺贵校培养出以李秀敏为代表的优秀中医药人才!请问,您是怎么认识中医药的呢?
许二平:在评价中医药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这也是我们中医药人的共识。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学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在当下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它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学校必须传承;另一方面,它也有不足和局限,学校又必须创新。所以说,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两个翅膀,缺少一个就飞不起来。
记者:在中医药发展问题上,国务院推出五项措施,把“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置于首条。贵校是如何帮助学生做好继承工作的呢?
许二平: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中医药这样一个伟大的宝库,河南中医药大学的首要任务是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围绕“突出仲景、注重传承”的办学特色,以重中国传统文化、重中医经典、重中医思维、重临床实践,突出仲景学术思想的“四重一突出”为思路重构课程体系,从2009年开始论证,相继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定中医信念、系统中医思维能力、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熟练中医诊疗技术的传承人才。
一是诵读经典。中医药学的精华蕴含在中医经典中。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传承的原动力。学校不仅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列为必修课,较大幅度增加了课时,而且还在任选课中开出了《内经提高篇》《伤寒论提高篇》《金匮要略提高篇》和《温病学提高篇》等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学校还3次编写出版了《中医经典诵读》,便于学生学习诵读。学校每年都举办“经典达人赛”,不少学生甚至能够完整地背诵出《伤寒论》。在2015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我们学校学生在总决赛中以总成绩第四的优异成绩获得团体二等奖。
二是注重临床。俗话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说明不但要熟读医书,还应学以致用。学校一方面强化中医基本功,强调中医思维训练;另一方面突出临床实践,讲师承拜群师。创建了“2+3”五位一体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包括预实习“感知中医”、拜师临床“传承中医”、临床模拟实训“感触中医”、教学实习“领悟中医”、毕业实习“实践中医”,实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诊疗技能。
三是挖掘文献。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学校成立了“仲景医药研究所”,重点对“仲景学说”进行深入研究。近些年来,学校建立了1914~2013年100年间公开期刊发表的41379篇张仲景学术研究的文献数据库;编撰完成了600万字、5卷12册的《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编撰出版了《伤寒论研究》《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等27部仲景学术专著。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多项经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学校又把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网络课及专家讲座等形式,多途径、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仲景学说”的平台,并且制作了以动漫形式表达、用于教学的《演义》。
四是传承文化。现在社会上不时见到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同道中人,对中医不理解、不认可,抱着强烈的质疑态度,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人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不了解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因而难以理解、接受中医理论的内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同时,着力营造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如创编、筹拍了以弘扬医德医术及创业精神为主题的、富含正能量的三部影视作品——《精诚大医》《苍生大医》《河南中医1958》;建设了天一湖、时珍生态长廊、原生态林等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以及河南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植物园、中医远程医疗模拟实验室等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场馆,并且面向社会开放。2015年,学校还获批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第一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创新是目标,多学科融合,寻求突破点
记者:传承做实了,就应该创新。在创新方面,贵校是怎么引导学生们的呢?
许二平:在做好传承的同时,要以中医药的创新为目标,在各方面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跳出圈子、转换视角,多方位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