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再生回收 让黄山资源健康循环

再生回收 让黄山资源健康循环

发布:2015-12-30 07:30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近日,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截至2015年6月,全市5个分拣中心、1个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已全部竣工并相继投入运营或试运营,共新建或改造回收站(点)310个,实现了

  近日,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截至2015年6月,全市5个分拣中心、1个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已全部竣工并相继投入运营或试运营,共新建或改造回收站(点)310个,实现了市、区县城区主要社区、黄山景区和全市101个乡镇全覆盖。同时,报废汽车拆解及金属分拣中心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管理信息化平台也已投入使用。

  体系初步形成

  “自2012年3月确定为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开展,我们利用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3年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社会参与”的再生资源回收机制和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已基本形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试点项目建设以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对城乡、黄山景区废旧物资和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废弃物的回收、转运和分拣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回收企业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发展直营或加盟回收站点,严格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建设改造回收站点和分拣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市商务局牵头对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进行专项整治,并完善备案登记制度,实现主城区及主、次干道两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全部进入固定、封闭经营场所经营,废旧物品收购站点登记管理明显规范,无证无照再生资源收购站点被依法查处取缔,引导和规范社会从业人员经营行为,吸纳加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收购站点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根本性改观,初步建立“属地管理、分工协作、联合执法”的长效监管机制。

  建设效果初显

  “今年以来,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不仅在价格上明码标价,还为工作人员配备了运输设备和电子信息设备,召开多次培训会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建设单位之一的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程海燕介绍说,我市自2012年开始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着力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目前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不仅在城市社区升级改造了回收站点,还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触角延伸到了乡村。目前,由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负责的祁门县建设了33个站点,黟县建设16个站点,覆盖到黟县和祁门所有乡镇。

  “回收站点覆盖到乡镇之后,不仅方便了乡镇的百姓,也从源头上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市物资再生协会秘书长胡大明告诉记者,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主要回收居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铁、废纸等可回收利用物品,和之前相比,如今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制度逐步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业务量也在逐步增大。

  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我市回收龙头企业经营实力显著增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能力显著提升,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如通过1家小企业和2户个体经营户联合组建的市华昱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组建后企业注册资本由原来的每家20-30万元扩大到500万元,投入1240多万元,建设或改造市中心城区33个回收站点、新建屯溪区分拣中心,经营实力明显增强,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还吸纳了大量就业。根据市商务局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实施体系建设以来,共吸纳就业5260余人,不少下岗职工和社区家庭得益于体系建设,实现了再就业,生活水平得到改善。2014年,全市5家承办企业回收主要再生资源25.91万吨,实现利税1693万元,带动就业5260余人,分别比2012年初增长392.3%、45.6%和142.7%。

  行业健康发展

  尽管我市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结合黄山实际,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好的做法和经验,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之路。进一步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新模式,实现回收途径多元化,充分发挥分拣中心的作用,不断提高分拣水平,大力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达到“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从业人员收入不断提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