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富林
由于中医药在理论方面的局限,民间有一句话: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去死,中医让你糊里糊涂活。中医缺少的是理论上的疏导。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以往科学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的理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中医理论也要发展。中医的临床是科学的,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的对因施治。
中西医有不同的世界观,但中西医又有相同的目的。首先,中医是不以特定的脏腑为目标,而是以通道为目标,西医是以特定的器官为目标。中医虽然有五脏六腑,但中医的五脏六腑是联系的五脏六腑,也可以说是通道结点上的五脏六腑。用中医的整体观和联系观,就是用中医的通道观,即考察中医的八个字: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不通就是堵塞,堵塞也就是不通。西医的血液学告诉我们,堵塞有动态堵塞,也有静态堵塞。
一、中西医对慢性病的定义
从病因方面去定义慢性病才能抓住概念的实质,才能解释病症。中医认为慢性病首先是堵塞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症状,“一定程度”是指影响到人体自身修复能力的状态。
西医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定义是: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这个定义指出了慢性病一共有七个特点:非传染性,没有传染性生物,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有些慢性病还没有被确认。这个慢性病的定义是不知道慢性病的病因,只从病症方面描述了慢性病。慢性病的病症是很难概括的,因为慢性病本身的种类就说不清楚,非常多。
人体通道是指生命运动所需的物质流体。人体有许多通道,如呼吸通道、神经通道、感官信息通道、各种激素通道 、营养通道、经络通道,通道与通道之间互相关联。慢性病首先定义为通道堵塞的不断加强而引起,就可以解释慢性病的“非传染性”,因为堵塞不会传染;也可以解释慢性病的“病程长”,因为堵塞是一个缓慢过程;也可以解释慢性病的“没有传染性生物”,因为堵塞物是非生物体。
通道有两个要素:管道和流动在管道内的物质。管道是通道的静态要素,就象供水系统中的水管,保持相对固定不动。管道有可能堵塞,我们称这种管道堵塞为通道的静态堵塞,这种堵塞引起的慢性病病因称为静态病因。在管道内流动的物质是变化的,是通道的动态要素。这个动态要素若不正常,通道也会堵塞,如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少,血糖就不能被细胞充分地吸收和消耗,这样血糖通道就会被堵塞,这种堵塞,我们称之为动态堵塞;这种堵塞引起的慢性病病因称为动态病因。这样堵塞就有三种情况:第一、管道堵塞,即静态堵塞;第二、流动在管道内的物质不正常,即动态堵塞;第三、管道堵塞加上流动在管道内的物质不正常,即静态堵塞和动态堵塞两者兼而有之。这三种情况都会形成慢性病。流动在管道内的物质不正常的情况就非常多,如流动在血管内的血液,所含的成分不在正常范围内,也会形成管道的不通。如血糖不正常,偏低,就会发生低血糖反应,危及生命;如血糖高,就会形成现代医学所谓的糖尿病。流动在管道内的物质若有N种成分,那么慢性病就有(2N)种情况的动态病因,因为以上所说堵塞的三种情况中有两种就有管道内流动的物质不正常。现代医学有专门的学科研究血液,可见流动在管道内的血液是非常复杂的。你每次去检测血液,若检测有十个项目,则N就有10种,这样,慢性病的病因就有2N=20种之多,血管产生的慢性病病因一共就有(2N+1)种。其中2N种病因就是动态病因,1 种病因就是静态病因。一方面,血管遍布全身,每个脏器血管的堵塞都有可能产生(2N+1)种慢性病;另一方面,除了血管外,还有其它人体通道,这些其它人体通道,同样会产生(2M+1)种慢性病(这个M是对应通道内流动物质有M种物质成分),这样慢性病的病因就会更加多。若人体有L个脏器,则每一个脏器的血管可产生(2N+1)种堵塞,L个脏器就会产生(2N+1)的L次方的堵塞。若N=10,L=10,则(2N+1)的L次方就会等于350,277,500,542,221,即约有3502775亿种堵塞。若研究两种不同通道堵塞互相影响产生的慢性病病因种类,则就是(2N+1)(2M+1)的乘积了,这样一共就能产生(2N+1)+(2M+1)+(2N+1)(2M+1)种慢性病。若N=10,M=3,则就有175种之多的慢性病病因。这是两个通道堵塞形成的慢性病,人体有许多通道,仅仅营养通道就是全身都有,这样慢性病病因就会变成无穷大。
当然,堵塞是慢性病的病因,但只有堵塞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临床上的慢性病。通道堵塞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下子就能堵塞成病的,再加上产生管道内流动物质的脏器出现静态堵塞,也会使管道内流动的物质不正常,也会使通道堵塞。所以慢性病“起病隐匿”,同时也会有“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
从现代医学对慢性病的定义来看,只能从慢性病的病症去概括描述慢性病,而慢性病的病因是如此之多,对应的病症也非常之多;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会不断出现平均寿命短时不会出现的堵塞。这样理所当然地会有些慢性病“尚未完全被确认的”。
通道首先有动态的特性,管内流动的物质是动态的,只有在动态情况下研究通道的堵塞才能解剖慢性病;通道也有静态特性,管道内的堵塞是静态的。通道动态的过程与管道静态的堵塞是相关联的。
以上中西医对慢性病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但两者有相通之处。
二、中西医应对糖尿病的不同切入点
细胞葡萄糖吸收流AFG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AFG才是人体生命过程中需要稳定的量。血糖和胰岛素都是围绕着AFG的稳定而变化的,也就是血糖与胰岛素高低含量的变化动力在于AFG的稳定。现代医学只是想稳定血糖,这是做不到的,因此糖尿病也就是终身疾病。
AFG变小,肌体组织就会下降其功能,并最终发生病变,出现并发病;AFG变大,肌体组织就会变肥胖。AFG是衡量胰岛素抵抗是否平衡的唯一的一个量。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与抗的力量相互对立和统一。胰岛素抵抗在生理作用上分为葡萄糖抵抗、蛋白质抵抗、脂质抵抗三大类。狭义的胰岛素抵抗是指葡萄糖抵抗。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是指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被细胞吸收消耗的动力,葡萄糖抵抗中抗的力量是指细胞有选择性地吸收葡萄糖而形成的对吸收葡萄糖的阻力。蛋白质抵抗中抵的力量是指蛋白质在被人体利用消耗(不包括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的动力。蛋白质抵抗中抗的力量是指人体有选择性地利用和消耗蛋白质而形成的对蛋白质利用和消耗(不包括转化为葡萄糖)的阻力。脂质抵抗中抵的力量是指脂质在被人体利用消耗(不包括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的动力。脂质抵抗中抗的力量是指人体有选择性地利用和消耗脂质而形成的对脂质利用和消耗(不包括转化为葡萄糖)的阻力。胰岛素抵抗在体内始终是存在的,只有抗的力量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使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没有能力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时,才会引起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减少,出现并发症。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是与胰岛素含量和葡萄糖含量两者有关的量; 脂质抵抗中抵的力量是与胰岛素含量和脂质含量两者有关的量;蛋白质抵抗中抵的力量是与胰岛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两者有关的量。胰岛素抵抗细分后就是“抵”和“抗”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现代医学目前定义的胰岛素抵抗是以上定义的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本文定义的胰岛素抵抗包含了目前所定义的胰岛素抵抗。相对于血糖来说,胰岛素抵抗也称为葡萄糖抵抗,而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是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的乘积成正比的。因为人体其它所有情况不变,增加血糖浓度可以增加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同样,人体其它所有情况不变,增加胰岛素含量,可以增加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当抗的力量不断增加时,抵的力量也必须增加,这样抵的力量到某个值后的葡萄糖抵抗就是目前定义的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抵抗在体内是始终存在的,只有抗的力量发展到一定强度,才会出现现代医学所说的“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的情况。胰岛素抵抗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相应程度就会对应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最后终结。
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与抗的力量相对大小决定了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的大小。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是要符合肌体组织的要求,太小或断流就会引发肌体组织的病变或坏死。葡萄糖抵抗的平衡就是要让细胞葡萄糖吸收量符合肌体的要求,否则就是葡萄糖抵抗失去平衡。抵的力量有能力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葡萄糖抵抗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处于葡萄糖抵抗平衡状态时,人体是不会受到伤害的,只有在失去葡萄糖抵抗平衡状态时,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减少,人体才会受到伤害。抵的力量没有能力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葡萄糖抵抗就会失去平衡,并使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减少。
抵的力量的测定标准:空腹血糖浓度与空腹胰岛素含量的乘积作为抵的力量大小。抗的力量的测定标准非常复杂,因为抗的力量在各个肌体内是不相同的,也就是抗的力量是局部的,不是整体的。当抵的力量有能力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时,可以用测定抵的力量来间接测定抗的力量,但抵的力量没有能力量随着抗的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时, 就不能用测定抵的力量来测定抗的力量。有了并发症以后,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就与抗的力量不成正比,抵的力量跟不上抗的力量的发展。目前有许多测定胰岛素抵抗的技术,但都是用测定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作为标准的,如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胰岛素抑制试验、微小模型法、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胰岛素释放曲线、空腹胰岛素等。目前还没有办法去测定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
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是: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增加//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增加//血糖浓度增加或/和胰岛素含量增加。中医治糖尿病的切入点是消减胰岛素抵抗中抗的力量,西医控制糖尿病的切入点是直接降血糖。虽然中医降血糖是间接的,转了一个大弯,降不过西医,但中医是对因施治,而西医是对症施治。
现代医学仅仅去降血糖是大错特错。血糖浓度与胰岛素含量的乘积是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是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大小的决定性力量,若去降血糖,增加胰岛素含量,相当于在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内部去调整,而没有调整抵的力量的大小。
胰岛素抵抗是贯穿着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最后终结,对于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来说,也可以称为葡萄糖抵抗。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是指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动力。人体生理作用的基本要求是肌体组织要有稳定的、符合肌体组织要求的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单位时间内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量,简称AFG),而不是要有稳定的血糖浓度。葡萄糖凭什么进入细胞并让细胞吸收?就是靠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大小与胰岛素含量和血糖浓度的乘积成正比,也就是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是由两个因素组成:胰岛素和血糖。胰岛素与血糖就象两个不能分开的“兄弟”一样,共同组成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升高胰岛素含量的目的并不是降血糖,而是维护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流量符合生理要求,不要减少或断流。由于葡萄糖的消耗,血液葡萄糖总量会减少,血糖浓度自然就会降下来,这样现代医学就错误地认为增加胰岛素能降血糖,而且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正是这个错误的、表面上有循证医学支持的观点,使糖尿病的救治成为世界难题。
增加胰岛素分泌就是增加抵的力量,而不是去降血糖。“胰岛素代偿性地分泌增加,血糖不增加”就是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仅仅靠胰岛素含量增加就可以应对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需要增加以达到葡萄糖抵抗处于平衡的要求。此时的胰岛素增加并不会降血糖。
目前,有许多有名的糖尿病专家认为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的原因,所以要降血糖要控制血糖。那么控制血糖或降血糖在整个糖尿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胰岛素与血糖在组成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过程中,是配合关系,两者共同的目的是维护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的稳定,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以下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政府军由两个方面军组成:“胰岛素”方面军和“血糖”方面军。政府军用来镇压国内反动力量,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就相当于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如果葡萄糖抵抗中抗的力量增加了,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势必也要增加,也就是要增加政府军的力量。政府军由两个方面军组成,可以调节两个方面军的出力的大小,即可以加大“胰岛素”方面军,减少“血糖”方面军(即用胰岛素去降血糖)的出军方案,只要抵的力量能盖过抗的力量即可。政府军内部的调整是非常容易的,也就是要让“血糖”方面军出兵少一点,“胰岛素”方面军出兵多一点是非常容易的。这就是现代医学要打赢降血糖的战斗是非常容易的。
战斗的目的是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任何一个战争都是双方力量的对比结果,而不是在某方内部力量的调整。现代医学着眼于增加胰岛素去降血糖,就是在政府军内部调整,而没有去认识应对敌方力量,政府军的战斗力要加强。西医能调整葡萄糖抵抗中抵的力量的内部组成成分,而中医从葡萄糖抵抗中“抵”和“抗”双方力量的对比出发去调理糖尿病。
西医在应对其它慢性病时,情况也是大致相同,所以目前慢性病的救治进入一个瓶颈阶段的原因是现代医学错误地认识慢性病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