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建立老龄化标准体系 倡导“健康老龄化”

建立老龄化标准体系 倡导“健康老龄化”

发布:2016-05-25 11:41 | 来源:健康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建立老龄化标准体系 倡导“健康老龄化”-新闻频道-和讯网

  ■本报记者 张孔娟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6亿,再过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25.62%。这意味着,届时1/4的中国人都在65岁以上。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75亿人,这个数字超过美国现在的人口总数。另一方面,202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万亿元(占GDP的3%),2030年将达到8万亿元。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机。陕西省商洛市中医院院长张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必须根据新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深入研究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对养老服务的供给和老龄产业的发展作出相应规划,本着医养结合的原则,把老年人医疗、保健、养生、养老服务、精神文化、带病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建立适合中国老龄化的标准体系

  提到当前的老龄化问题,张民生意味深长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敬老院的形成和持续,需要专业护理和养护,有个专业的院长是关键,以及专业的副院长和中层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护理工作人员。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措施支持才能规范、健康发展。敬老院也好,养老院也好,都需要有制度、标准体系来支持才行。但这些制度和标准体系大多都是套用国外的和现代西方国家的,缺乏一些我们中医的内容,缺乏一些中国的治疗体系。实践中,许多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常常被束之高阁,有的是挂在墙上,有的只是写在本子上。”

  张民生认为,应当建立适合我们自己国家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体系,考虑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完整的、完善的标准体系,比如:突出养老服务特色,关注养老服务过程安全,维护老人和员工合法权益,能够促进老人颐养院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老年人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认定办法》等,形成管理标准体系和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加快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进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养老福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满足老人需求。

  同时,必须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发展养老产业中来。另外,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医改任务还很艰巨,必须更好地发挥医保对老年人的保障和对养老服务事业的促进作用,尽早实现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幸福梦。

  我国部分区域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联合国已先后两次召开“世界老龄大会”进行应对,这无疑为中国的老龄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中国是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近几年来,在中国老龄化的进程中,研究社会老龄问题的机构不断涌现,关注老龄产业的研究机构和相关老龄产业服务机构也越来越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养老服务和高技术养老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但因涉及老龄的法律法规尚需完善,根据国家和国情指定的标准体系才是关键。

  中国是老龄化问题是较为严峻的国家之一。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关心老年人,把“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行部署。因此,近年来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较快,老龄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从总体上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亟待形成,存在完善养老服务的标准、完善高技术养老产品质量的标准、调整市场发育的标准、平衡城乡区域的发展标准等问题。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国家出台与实际状况相结合的政策积极正确引导,把“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口号变为实际操作,应当将老龄管理机构的工作纳入到服务上。近年来,我国老龄社会化和区域化的加速,使老龄事业发展滞后,老龄产业发展亟待规范。

  张民生说,现在的养老院各种制度、各种体系的都有,有些是卫生部门出的,有些是民政部门出的,但这些基本上都是照搬转发的文件。近几年,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老龄机构,还有民间的老龄社团组织、民营企业都组织到国外学习,有的在国外学习的内容还没有经过时间验证,就“囫囵吞枣”地“移植”过来,这样“两张皮”的制度,是不能够真正“接地气”的。我们现在必须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标准体系,是更靠近、更贴近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标准体系,使“标准”百姓化。

  所以,标准体系应尽量能满足医养老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至少可以达到标准化服务的依据,避免社会矛盾。亦可将标准化升级为能够适应某些人的个性化需求。

  最难的是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培养

  中国经济时报:在敬老院、养老院工作,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才算是“专业”?

  张民生:我认为标准化任何时候都应当是一个中档的标准。制定的标准化培训计划,适合于大多数人,允许有个性化的服务创新高档化。所以,我认为应该制定一个标准的管理体系,还有利于推动,但真正要做得好,一定要根据每一位医养老人的特殊情况,做到能够个性化,能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现在的养老院,包括一些高端的医养中心,只能做到老人的疾病治疗、衣食护理,而心理关怀、邻居关怀是非常欠缺的,所以我觉得建立标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更好的是应该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心理需求和临终关怀的个性化方案,这是最高端的。真正按中医说的因人因时因地,能达到把每个人的每个层面都考虑到,使老人有尊严、不留遗憾地把生命的最后一段路走完,这才是医养的高端,或者说是最高境界。

  现在的养老护理员,许多都是临时培训的,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有护理专业基础的人又不愿意做养老护理员,所以最难的不仅是制度体系的建立,而是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培养。现在就是有钱人,要在临终关怀的时候,想请到一个懂得专业的、能够像中医一样给他一些心理慰藉的人都很难。所以,护理队伍的缺少、专业知识的缺失方面的问题更大一些。我想还是应当根据养老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调研,真正走进市场,根据老人的需求去设计,政府应当要求社区建设配套的老年福利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的功能设施。要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并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培养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