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4月29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获悉,中外科学家正在围绕城市健康和福祉这一主题,探讨如何将各种不同的系统模型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改变日益严重的城市居民健康问题。
“城市健康和福祉模型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当日在厦门举行。这次会议由“城市健康与福祉:系统的研究方法”国际项目承办。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介绍,这个项目是一项10年全球跨学科项目,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发起,联合国大学及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联合主办,项目国际办公室“落户”该所。
朱永官说,该项目旨在运用科学方法,改善影响城市人口健康和福祉的不利因素,促使决策者能够制定出符合健康发展的政策。项目启动一年半以来,中外科学家逐渐形成“研究网络”,并在知名期刊发表系列文章。
有预测称,按照当前城市化速度,未来30年间全球将有超过20亿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生活已带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压力、暴力等问题,继而影响市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某一个学科已无法解决城市问题。”该项目执行主任FranzW.GATZWEILER说,科学家们从各自学科构建了规划城市的模型,如今需要整合分散的模型,同时让更多社会利益团体参与,并提高公众认知度。
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冯锋研究员认为,该项目国际合作特色明显,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实现“三个结合”。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结合,共享城市化过程中已有的经验教训,共同应对新出现的城市问题。其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让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心理学家等深入交流,形成跨学科研究网络。第三是中外结合。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将给其他地区以启示。“当前中国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成果已成为决策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冯锋说。
FranzW.GATZWEILER注意到,中国“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这表示中国能够在健康领域更进一步,也有基础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他对中新社记者表示,目前项目仅是“建造长城的第一步”,将尽快进入建模阶段并转化为政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