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告急、杭州告急、上海沦陷……媒体在描述年后楼市火速升温的场面,用的竟然是“告急”“沦陷”这样的字眼!杭州出现1000人抢388套房源的局面;上海有人裹着被子半夜排队购房; 广州某楼盘开盘500人到场半小时售罄;北京二手房过户大厅“一号难求”……记者的朋友圈到处是排队购房的场面,一些中介甚至惊呼电话被打爆,“25小时不关机”!(2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去库存刺激政策连出的背景下,长期低迷的楼市出现一定程度的升温,显然符合各方面的心理预期,有助于给经济注入一支强心剂。升温来得如此火速,来得如此火爆,确实令人始料不及。但仔细探究各种“高烧”表象与背后成因,却让人高兴不起来:此番以一线城市楼市节后火速升温为表象的“火爆”,和大家预期的新一轮楼市去存量、生活力,尚有很大差距,甚至有些地方背道而驰,远远谈不上“健康”。
中国楼市需要的是来一轮“健康升温”,这种健康升温的基本特点是:以二三线城市升温为主力、以交易量而非单纯价格上涨为表象。警惕非健康因素导致的楼市高烧,最大的价值是:有助于我们认识到2016年楼市调控价值的长期性、艰巨性,从而召唤真正健康的、有价值且适量适度的“楼市健康升温”。
一线城市楼市的火爆表现,并不具有整体观摩中国房价的意义。更何况说,记者描述的“火拼”场面,也是在个别楼盘采取个性化营销刺激后的偶然性表现;以偏概全,以点遮面,就此以为中国楼市全面回暖,去库存没什么大困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该涨一点的没有涨,不该再涨的却在使劲大涨,房子的市场就是这么任性,这么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对于绝大多数各类资源无法与一线大城市企及的二、三、四线城市来说,去库存、激活房价、刺激经济的压力,依然是空前之大的。中国楼市的市场低迷是非常复杂的结构性,早已经告别了简单逻辑、宏大叙事的阶段,而进入了细致化、个别化、差异化的阶段。别人的故事,代替不了自己的叙述,仍然需要俯下身来,扎实地研究自身城市的供需特点,研究自身城市的劣势优势,以个体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各自的调控目标。 毕诗成